前言
老话说“雷声大,雨点小”,最近特朗普在中美关税上的操作就挺符合这话。
先是一嗓子喊着11月起对中国加100%关税,架势摆得足足的,结果他这边刚放话,美国股市当天就亏了2万亿,豆农更是急得直喊“扛不住”。
这看似剑拔弩张的局面,真能如他所愿?其实早有人把结局看透了…
关税喊得凶,自家先慌神
没想到,特朗普这100%关税的“狠话”刚落地,反倒是美国国内先乱了阵脚。
纳斯达克指数当天就跌了3.56%,创下今年4月以来最惨的一天,2万亿美元市值凭空蒸发,这哪是针对中国,分明先给自家经济来了记“闷拳”。
反应最激烈的要数美国的实体行业,芯片企业本来就依赖中国这个大市场,这下更慌了神。
农场主们更是愁眉苦脸,美国大豆协会的会长直言,豆农已经快扛不住金融危机,这场贸易战纯粹是“害人害己”。
要知道,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重要买家,关税一加,订单锐减,仓库里的大豆堆得冒尖,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亏。
美国财长见状想“拉帮手”,说要找欧洲、印度搞“多对一”,可“盟友们”根本不接茬。
德国大众这些企业,生产线离了中国的稀土磁体就转不动,真跟着对抗,自家厂子先得停;印度更直接,反手就给美国产品加了税,所谓的“联盟”刚提就黄了。
拉盟友组队也没辙,没人真心捧场
国际上的合作,说到底还是看“利益”,美国想拉着盟友一起施压,可算盘打得再响,也没人愿意“赔本赚吆喝”。
欧洲跟中国的贸易往来早就绑在一起,光是汽车、机械这些生意就占了不少份额,真要撕破脸,自家企业第一个不答应。
印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跟美国合作可以,但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对抗中国,显然不划算。
其实这种“喊狠话后妥协”的戏码,特朗普早演过一次,2020年的时候,他就跟中国签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还主动把已经加征的关税降了,这可是他任内头一回给别的国家降关税。
那次就看得明白,关税这东西其实是“双刃剑”,想着伤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得挨些刀子。
俄罗斯有专家看得透彻,说这100%的关税大概率是“说说而已”,真要落地执行太难,最后特朗普还是得回到谈判桌前妥协。
这话不是瞎猜,毕竟加税的成本最后都得转嫁给美国老百姓,零售商涨价,消费者买单,支持率肯定得受影响,这种账谁都算得清。
按兵不动是战略,但也有底线不能碰
就算真的坐到谈判桌前,特朗普的“条件”也早摆得明明白白:绝不让中国在军事和先进科技上“发力”,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美国两党在这事上的心思从来没差过。
军事上,美国的“焦虑”藏都藏不住,别看它军费高,可好多关键部件都得靠中国的稀土。
就说F-35战机的发动机,核心材料是稀土永磁体,而美国85%的稀土精炼产品都得从中国进口。
之前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要求含0.1%稀土成分的产品都得申请许可,美国国防承包商立马慌了,毕竟要是真断供,78%的生产线都得停摆,美国怕的不是中国动武,是怕中国有了足够的军事能力,再也不受它牵制。
而科技领域的“小心思”就更多了,卡华为的5G芯片,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半导体出口,说到底就是怕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抢了风头”。
这几年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确实快,“十四五”这五年,人工智能企业从1400多家涨到5000多家,平均11个小时就冒一家新企业;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全球功率最大的永磁直驱重载机车,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突破。
美国最担心的是,中国要是在先进科技上站稳脚跟,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就得“变天”。
就像新能源汽车,中国现在的市场份额已经占了全球60%,要是再在电池、芯片这些核心技术上有突破,美国靠技术垄断赚钱的日子就到头了,所以哪怕贸易上让一步,也得在科技和军事上套上“紧箍咒”。
中国的底气,早藏不住了
面对这局面,中国的应对倒显得从容,不是不怕打关税战,而是手里的“反制牌”不少,稀土管制就是其中一张硬牌。
更关键的是,这些年中国一直在“补短板”,产业链越来越全,就算外部不松口,自己也能搞突破。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是2020年的快1.5倍,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高铁智能制造工厂实现了数字化管控,生产效率提了20%,稀土分离技术专利占了全球85%,再也不怕被人“卡脖子”。
202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涨到40.5万亿元,“三新”经济的占比重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底气所在。
其实中国早就看清了,谈判可以谈,但想靠胁迫放弃军事和科技发展,根本不可能。
贸易战也好,技术卡脖子也罢,反而倒逼中国把短板补得更牢,事实证明,中国在发展的轨道上已经动起来了,不会因为谁的威胁就减速。
结语
说到底,这场博弈的主动权早就悄悄变了,特朗普要是真想谈,就得拿出点诚意;要是还想玩虚的搞遏制,那也只能奉陪到底。
毕竟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能随便拿捏的了,发展的脚步,谁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