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国际关系中,最令人警惕的,不是公开的分歧,而是暗中的算计。
10月14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谈及中美关系时,罕见地将30多万名在美中国留学生摆上了台面。他说:“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只有几百人,而中国在美的留学生却有三十多万,这不对等。”
这番话引发广泛争议。
教育交流也是两国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留学生被明确点名,甚至成为“谈判筹码”,问题就不再只是数字上的“平衡”,而是价值观和博弈方式的冲突。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特朗普团队抛出的两个要求:中国必须放开稀土出口限制,并大量购买美国大豆。
面对这两项要求,中国的回应清晰而坚定:一个都不答应。
留学生角色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留学生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软性力量”。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使者,也是两国社会联系的纽带。
然而,随着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这一群体的角色也正在发生转变,甚至变成了暗中“威胁”的工具。
贝森特的表态并非偶然。自2023年以来,美国国内关于“限制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敏感专业”的呼声持续升高。
彭博社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篇报道中提到,美国国会中多位议员呼吁“审查外国学生在美科研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其中中国方面的学生也有被提及的。
这样的言论背后,是美国对技术安全的担忧,也是对美国对中国实力的一种忌惮,当特朗普团队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公开提及留学生数量的“失衡”,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统计,而是一种政治姿态。
借助教育交流来施压中国,试图以此换取自己在贸易和产业上的利益。
但留学生问题,也不是可以轻易操控的工具,面对特朗普团队的相关表态,美国多所高校明确表示反对将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作为外交谈判的“变量”。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校长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欢迎所有国家的学生,学术自由和开放是我们最根本的价值。”这不仅是对政策的回应,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此外,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美国高校在近年面临财政压力,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长期以来贡献了大量学费收入与研究资源。一旦限制或驱逐,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运营与科研生态。
因此,美国若想真正以“留学生”作为博弈工具,面临的阻力不仅来自中国,也来自本国社会内部的多层反弹。
而在这个情况下,贝森特提出的两个条件,别说中国拒绝,就连美国内部的大学,也是拒绝用留学生当博弈的筹码。
不过,贝森特提出了哪两个条件呢?
稀土和大豆,是特朗普面临的紧要问题
贝森特提出的,当然是特朗普棘手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其中,第一个就是稀土。
稀土问题并不新鲜,但今年的变化具有关键意义。10月上旬,中国商务部发布了新一轮稀土出口管控措施,重点针对部分高精度稀土材料及其技术输出。这一政策被《路透社》解读为“中国对技术出口安全的系统性强化”。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方面便传出“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的声音。贝森特的讲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
对美国而言,稀土是多个产业链的“命脉”: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关键领域均依赖高质量稀土材料。尽管美国早已尝试在本土重启稀土产业,但由于成本、环保、技术等限制,进展缓慢。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当然希望通过外交压力迫使中国松动稀土出口政策。然而,中国方面的态度已非常明确。新华社在10月初的一篇分析中指出:“稀土是中国的战略资源,管理和出口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全球责任。”
这意味着,中国不会因为一时的压力而放弃对稀土的主导权。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合作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不能靠施压和讹诈。”
如果说稀土代表的是高端产业的技术博弈,那么大豆问题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较量。
特朗普团队的第二个要求,是中国“回到大豆采购协议上”,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责中国“有意伤害美国农民利益”。此举直指美国中西部农业州,这些地区在选举中对特朗普至关重要。
但问题在于,中国采购大豆的决策,早已不再是单一贸易方向。
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已大幅增加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进口比例。更重要的是,全球大豆价格波动与美国对中国出口政策息息相关。
中国愿意购买美国农产品,但前提是公平、合理的市场条件。如果美国一方面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另一方面却要求中国继续增加采购,这是本末倒置。
这场大豆之争,折射出的不仅是市场供需矛盾,更是对“公平贸易”定义的争议。而中国的立场,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接受强行指定采购内容。
所以,想要以留学生来施压中国帮忙解决这两个问题,那自然是白费功夫。
这场围绕“留学生”展开的复杂博弈中不难发现,稀土放开与大豆采购的难题,其实也是特朗普自找的,在一年前,美国还没有被这两项领域“卡脖子”。
而现在特朗普没有反思自己,反而将留学生当作施压工具,不仅伤害了两国之间本就紧张的人文联系,也暴露了部分政客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功利思维。
而中国的坚决回应,既是对本国核心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
最终,这场博弈的结局未必取决于谁让步更多,而是取决于谁更能坚持原则、回应现实、尊重他国的利益与选择。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教育、资源和贸易不应成为对抗的筹码,而应成为合作的桥梁。只有尊重彼此,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共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