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临近岛内所谓的“双十活动”,赖清德又开始狂妄起来了。近日,赖清德在接受美国节目主持人赛斯顿专访时很嚣张狂妄,公开针对中国(大陆)划出了所谓的“主权现实”、“责任归属”、“和平代价”三条所谓“不容混淆的红线”,诬告解放军在台海的军事演习“是破坏区域和平稳定的根源”,还强调将与美国及其他“自由民主国家”站在一起,吓阻大陆对台动武。
而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赖清德想尽一切办法讨好特朗普。在专访中,赖清德隔空对特朗普喊话,声称“第一、承诺将军费开支提升到超过北约标准的GDP5%;第二、台积电不是岛内半导体生态的全部,愿意帮助美国再次工业化,建立一个人工智能芯片中心。”显然,赖清德此番话是在回应日前美国2个高官的对台喊话。
可是他这么费尽心思真的有效吗?
赖清德深知,他这条路要走下去,唯一的指望就是美国。于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利益交换开始了。而这边美国人心里也急啊,商务部长不止一次地公开表达焦虑,指出美国高达95%所需的高端芯片都由台湾制造,这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赖清德立马心领神会,他不仅主动提出愿意帮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建立一个全新的AI芯片中心,甚至还暗示可以协助填补美国在本土建立高端芯片产业链那高达5000亿美元的投资缺口。他特别强调,台积电并非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全部,言下之意,台湾还有更多家底可以掏出来。
光有经济诱饵还不够,军事上的承诺更是惊人,为了迎合特朗普和美国国防部提名官员约翰·卢的胃口,赖清德承诺要将台湾的军费开支提升到GDP的5%以上,这已经超过了北约的标准。而对于约翰·卢提出的10%这个数字,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也只是含糊地表示会“逐渐增加”。
10%是什么概念?以台湾去年约7900亿美元的GDP来算,这笔钱将高达790亿美元,这个规模几乎与战前俄罗斯一年的军费开支相当。
而这笔巨款的大头,最终将通过对美军购,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为了进一步向特朗普个人示好,赖清德甚至抛出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提议:如果特朗普能说服大陆放弃武力,他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对此,白宫发言人凯利只是冷淡地回应,特朗普关心的是拯救生命,而不是获奖。
不过赖清德在极力拉拢美国的同时,也没闲着,他正积极地在台湾周边编织一张准军事合作网络,试图将台海问题彻底“国际化”,为大陆解决问题增加更多的复杂性和成本。
![]()
这盘棋的关键一步,就是动用了被外界视为台湾“第二海军”的“海巡署”,最近,这支力量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在琉球群岛附近海域,举行了第二次联合搜救训练,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演练,双方的目标是让这种联合训练走向制度化与常态化。
台日双方的合作计划中明确提到,未来可能吸纳其他“盟友”或“友好国家”参与进来。看得出这次演练并非心血来潮,更像是一种持续性的战略布局。
所有这些外部的冒险,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内部共识作为支撑,为此,赖清德正在系统性地对台湾内部进行改造,为长期的对抗铺路。
他在专访中公开宣称两岸“互不隶属”,紧接着,他更是将大陆直接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试图从法律和民众认知两个层面,彻底固化两岸的敌对关系。
为了将这种对抗意识落实到社会层面,他还提及成立了“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这显然是要从民间开始进行防务动员和心理建设,为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准备。他抛出的那三条“红线”,本质上也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战,目的就是将自己包装成规则的制定者和和平的维护者。
这场精心策划的“三线作战”豪赌,非但没能换来所谓的安全,反而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并引来了迅猛的反弹。赖清德的话音刚落,大陆的反制就来了。
![]()
10月7日,解放军迅速组织了一场“联合战备警巡”,23架战机和约10艘军舰组成的编队,演练了一场凌厉的“三面围台”,这被外界看作是对赖清德挑衅的“秒回”。人们还记得,去年的“联合利剑—2024B”军演就是对他“双十演讲”的回应。外界预测,如果他继续加码,一场规模更大的“海峡雷霆—2025B”可能就在不远处等着。
紧随军事行动之后,10月8日,国台办发出了极为严厉的政治警告,将“台独”势力比作“撼树蚍蜉”,并预言其最终将被扫入“历史垃圾堆”,这显示出北京的政治耐心正在被快速消耗。
台湾内部的撕裂也在加剧,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发出了沉重的警告,他认同洪秀柱的观点,即大陆方面已经无法再接受所谓的“维持现状”。他甚至公开主张,下一任的国民党主席必须有勇气与大陆讨论“和平统一”,并强调“两岸统一”是“宪法义务”。
![]()
赖清德的极限施压,最终将台湾置于一个内外交困、风险陡增的危险境地。这场豪赌的沉重代价,正在一步步显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