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曾经靠一艘船、一门炮,就能敲开中国的大门。
但到了1997年,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却在租期一到的那天,准时、干净利落地把香港交了回来,哪怕这块地每年能给英国带来巨大利益。
在不少英国人眼里,却是莫名其妙的操作。特别是一些军官士兵,他们觉得凭本事抢来的地盘,怎么就得还?
更何况,英国刚在1982年马岛战争中打赢阿根廷,士气正盛,为什么不敢再跟中国较量一回?
香港不是租来的,而是被抢的
要理解香港为什么要还,得先搞清楚,英国人当初是怎么拿走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败了清政府。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接着1860年《北京条约》又把九龙半岛的南部送了出去。1898年,再签《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租借”给英国,期限99年。
从1842年开始,香港就被英国人一步步吃干抹净,最终形成了“港九新界”三块区域共同组成的殖民地。这个过程,不是什么自愿的租赁,而是典型的强权政治下的结果。所谓的“99年租期”,其实只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一个说法。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20世纪末。1997年租期将至,但问题是,香港不只是“新界”。如果只还“租借地”,香港就会被一分为三,根本不可能正常运作。这意味着英国要么全还,要么就得跟中国打一场仗,把整个香港永久占下来。
问题是,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清政府,而英国也不是那个能在全球横着走的帝国了。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即英方称的“福克兰群岛”)爆发战争。
英国人远程调动部队,一场硬仗打下来,不仅保住了岛屿,还顺便提升了撒切尔政府的威望,也让不少英国人重新找回了帝国荣光。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1997年,香港要归还,中国势在必得,但英国国内却并不都服气。许多民众、士兵,甚至军官都认为:我们能赢阿根廷,为什么不能硬抗中国?
但真要较真,连英国军方高层都明白,香港不是马岛,中国也不是阿根廷。
马岛距离英国一万多公里,阿根廷的海空军有限,英国还能远程出击。但香港距离中国大陆不过一步之遥,解放军出动一个集团军都不需要跨海。打仗讲究后勤,英国根本没有任何补给线可以维持一场持久战。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和英国交过手。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英国战舰在长江被人民解放军炮击,最终被迫升白旗投降;朝鲜战争中,英国三支王牌部队被中国志愿军击溃,甚至有官兵被俘。
那时候的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尚且如此,到了90年代已经是核国家,装备现代化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当初英国曾想用核威慑逼中国让步,但60年代中国就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随后又有了洲际导弹,意味着中国具备了战略反击能力。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明白,哪怕手里握着核按钮,也不敢轻易碰中国底线。
所以说,香港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根本没得打。
香港对英国重要,但不是可以赌命的资本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香港那么值钱,英国为什么不拼一把,哪怕不打,也能设个门槛,多要点好处?
这就得从英国战后经济说起。二战结束后,英国表面上是胜利者,但实际上是个“负债大户”。为了打赢战争,英国人借了美国大量的贷款,战后经济崩溃,基础设施被轰炸得七零八落,靠着殖民地收入勉强维持国运。
就在这时候,香港成为了英国经济上的“救命稻草”。它不仅是中国对外的贸易窗口,每年大量商品过境、资金流入,香港的港口、金融、服务业都在给英国源源不断地送钱。更别说战败的国民党高官、商人纷纷携带大笔资金逃至香港,进一步活跃了当地的资本市场。
说得直接点,香港就是英国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但发动机归发动机,这东西不能拿命去守。哪怕香港每年能创造巨大收益,英国人也不敢为它付出战争代价。
特别是到了80年代后期,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经济规模、军事能力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英国政府很清楚,继续霸占香港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外交孤立和军事风险。
而且,别忘了,联合国早就将反殖民列为基本原则,继续殖民香港,是政治上说不过去的。
所以,英国政府的算盘是很清楚的:不如体面退场,保住国家脸面,也为之后的中英关系留条路。
尽管英国政府最终选择了和平归还香港,不少军方人士却始终意难平。尤其是在1997年香港归还之后的几年里,国内军人、媒体时不时地提起“是不是还得太轻易了”。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
那年,英国军方召开一次内部会议,几个军官又把“香港不该还”的问题摆上了桌。一时间,质疑声四起,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这时,一位英国上将站起来问了句很简单的问题:“谁来面对解放军?”就是这一句,会议室瞬间安静,没人再接话。从那以后,这个问题再也没人提起过。
这句话之所以能让全场哑口无言,不是因为它说得多高明,而是因为它揭穿了所有人的虚幻幻想。要守住香港,就得真刀真枪跟解放军打,这不是派几个团去站岗的问题,是要正面硬刚。
而现实是,没人愿意、也没人能去面对一个已经实现现代化、拥有核武器、本土作战优势的中国军队。
所以一句话点破,正是英国上将这类人在关键时刻的理性判断,让英国保住了最后的体面。
英国军官问:“为什么要归还香港?”
英国上将答:“谁来面对解放军?”
这既是现实的答案,也是历史的答案。真正让英国低头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