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台风“桦加沙”席卷台湾岛的那个夜晚,花莲的风声比往年任何一次都要嘶哑。
凌晨3点,马太鞍溪堰塞湖的警戒线被彻底冲垮,洪水卷着泥石奔涌而下,几十秒后,一座临河小桥在监控画面中消失,电力随即中断。全台已有14,017户家庭陷入黑暗,4,378户居民连一滴干净的水都没有。
这并不是台湾第一次被风灾击倒。就在两个月前,台风“丹娜丝”袭击南部,高雄的积水没过膝盖,屏东的道路塌陷。
彼时,赖清德正忙着在社交平台发布政治文宣。记者追问救灾进展时,他只是淡淡回应“已指示相关部门处理”。那次灾后,他递来的慰问金,不够修一片屋顶。
9月24日早上,风灾已造成14人死亡、多人失联、18人受伤。花莲、台东、宜兰三地几乎同时传来告急:滑坡、断桥、泥流掩埋。
花莲马太鞍溪的溢堤让两波洪峰吞噬沿岸房屋,80%的遇难者是未能及时撤离的独居老人。
其实,台气象部门在灾前两天就发布了溢流预警,只是没能精确预判溢流时点,地方政府也未启动强制撤离机制。部分老人不愿离家,担心临时安置点条件太差。
而台当局既未提供足够的帐篷和干粮,也无人上门劝导,导致滞留人数远超预估。
24日下午,51处积淹水点中仍有46处未退水。台东县的部分山区通讯全断,救援直升机因风力过强无法起飞。救灾中心每天接到上百通来自花莲和宜兰的求救电话,却无车、无人、无路可派。
赖清德在灾后的公开露面比预期更晚。
他出现在花莲时,台电仍未恢复供电,灾民在瓦砾中点起蜡烛迎接他。媒体镜头记录下他递出慰问金、合影、离开的全过程——就像两个月前的“丹娜丝”之后那样熟悉。
“桦加沙”不仅是一场风灾,更像一面镜子。它照出台湾民众脆弱的生存现状,也照出民进党当局在灾害治理上的失能。
9月22日,广东沿海的防汛指挥部再亮起红色预警信号,台风“桦加沙”尚未完全逼近台湾本岛。广东省应急厅当即启动一级响应,连夜召开三轮会商,随即下达“五停令”——停课、停工、停业、停市、停运。
超百万人被安全转移,部分地区学校教室被临时改建为安置点,电信运营商启用应急信号塔,保持通讯畅通。
同时,深圳南山区的防洪调度中心利用物联网传感设备实时监控百余处易涝点。
珠海保险业协会也在22日傍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财险公司提前介入、评估风险、建立快速理赔通道。
第二天早上,南海风口最强风力达到14级,但由于防范充分,除个别房屋受损外,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23日中午,国台办发布官方通报,对不幸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哀悼,向家属和伤者致以慰问,并表示愿意提供必要的救援协助。
相关机构随后启动跨海支援协调机制,为受灾岛民提供物资与技术支持。一位曾参与福建沿海救灾的应急专家透露,他们在收到国台办通知后,仅用六小时就准备好首批应急物资清单。
台当局的回应却迟滞而冷漠,岛内媒体随后展开追踪报道,《联合报》《中时电子报》等刊文直指赖清德政府“灾中失语、灾后失职”。
自“丹娜丝”台风以来,赖清德团队在灾害处置中的低效已屡遭诟病。如今,“桦加沙”让这种差距被放大到了整个海峡两岸的对比之中。
一个以“精准施策”为标准行动的省份,与一个仍在“事后补救”的当局,形成了最鲜明的反差。
风过之后,岛内的民意已变。社论称,赖清德的政治光环“被暴雨冲刷殆尽”;多家政论节目统计,灾后48小时内,相关负面舆情占比超过七成。
这场跨越海峡的风灾,既是一场自然考验,也是一场治理的对照。风停水退之后,广东早已恢复正常秩序,而赖清德的政治前程,却在这场风暴中渐行渐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