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的“冒险”行动
2025年9月12日,英国海军“里士满”号护卫舰与美国的“希金斯”号驱逐舰一同驶入台湾海峡。这一幕在当时就被认为是一场“作秀”,因为英国和台湾海峡的地缘关系几乎毫无联系,唯一的目的就是替美国站台,表现出所谓的“航行自由”。
![]()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英国人最初设想的那样轻描淡写地过去。快20天后,英国媒体《泰晤士报》爆出猛料:那一天,英军舰艇并不是“安全无虞”地完成过航,相反,他们全程被中方紧盯,甚至遭遇了解放军武直-10直升机的模拟攻击。
消息一出,立刻在英国国内引发争议。有人质疑:难道这不是把英国军舰推到危险的边缘吗?要知道,台海本就是中方的核心利益区,英国远道而来,本就带着挑衅的意味。
而报道中提到的“模拟打击”,实际上就是军事对抗中的“最后一步”——武直-10已经完成全套攻击动作,只是没有按下发射按钮。换句话说,那一刻“里士满”号已经被锁定,只要中方决定真打,局势就会瞬间升级。
![]()
武直-10的压迫感
这一次事件的主角,是中国的武直-10武装直升机。它并不是新面孔,从2012年服役以来,武直-10已经在中印边境、东海、南海等多个方向执行过任务,如今在台海更是常态化巡逻的“看门利器”。
根据英国方面的描述,当天的场面让英军官兵心惊肉跳。武直-10先是从1400米的高空迅速下冲到300米,然后在“里士满”号附近长时间盘旋,甚至做出了典型的攻击机动:抬升、拉开、旋转,完全按照实战流程进行。对于熟悉军事演习的人来说,这意味着“目标已经被命中”。
![]()
换句话说,英国护卫舰上的雷达与舰桥官兵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们正被当作实战目标演练。如果不是中方最后一刻停手,这很可能会成为一次震惊世界的擦枪走火事件。
有英国军官事后淡化说法,称这是“一种非暴力的演练”,甚至有人自我安慰地表示“双方互相学习”。但事实很残酷,这种“学习”的前提是:英军舰艇已经彻底被动,只能任由对方围绕和锁定。
从战术角度看,武直-10最大航程约800公里,挂载8枚反舰导弹,足以威胁中型护卫舰。尤其在台海这样狭窄的水域,舰艇根本无法摆脱直升机低空攻击的覆盖面。“里士满”号再怎么硬撑,也知道自己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英国的尴尬现实
更讽刺的是,这一切发生在英国试图炫耀军力的背景下。冷战结束后,英国海军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上世纪80年代,英国还能派出“无敌”级航母驰骋南大西洋;如今却要靠30年前服役的“里士满”号硬撑门面。
![]()
这艘护卫舰属于公爵级(23型)护卫舰,1995年服役,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即便经历过升级改造,但在雷达、导弹系统上都落后于时代。与中国近年来下水的055型万吨驱逐舰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而作为英国在亚太的旗舰,“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的表现同样尴尬。就在几个月前,它的F-35B战机两度迫降,一次在印度,一次在日本,引发外界对其可靠性的普遍质疑。相比之下,中国的辽宁舰、山东舰已经能开展双航母训练,第三艘福建舰也在准备服役,海空力量差距愈发明显。
这让英国的亚太之行显得徒劳无功。明面上是展示“存在感”,实际上却频频暴露技术短板与军力虚弱。更何况,英国远在欧洲,与台海根本没有直接利益,却一次次跑来搅局,无非是替美国充当“马前卒”。
![]()
英国国内也有人开始反思:这样的冒险到底图什么?既得不到经济利益,还可能把自己拖进与中国的摩擦。尤其是这次遭遇“模拟打击”后,不少人意识到,假如局势稍有升级,英国很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结语
“里士满”号在台海被武直-10锁定的消息,让世界看清了一个现实:今天的英国,已经没有能力单独在远东维持威慑力,它的军事存在不过是给美国抬轿。
对于中国而言,这也是一次强有力的信号。台海绝不是任何国家可以随意闯入的“国际水道”,而是攸关核心利益的敏感地带。解放军用实际行动告诉外界:任何挑衅都不会被放任不管,必要时就会直面回应。
台海风浪未平,英国的冒险反而暴露了自身的虚弱。一艘超期服役的护卫舰,一支屡出故障的航母编队,很难在中国家门口撑起“自由航行”的门面。至于所谓的“演练互惠”,更多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辞。
这一次的惊险过程,已经足够提醒英国: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充当别人的棋子,最终只会让自己成为被放弃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