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口口声声说要“超越中国歼-20”的印度AMCA五代机项目,如今却传来了不太体面的消息。
项目立项14年,模型改了7次,发动机还在借、核心技术靠外援,距离量产遥遥无期。
更扎心的是,巴基斯坦这边还传出要引进中国歼-35的风声,印度空军的“纸上战机”瞬间更显尴尬。
曾经喊得震天响的“自主五代机”,现在看起来,更像是“预算五代机”。
模型永远在更新,项目永远在推迟
印度的AMCA(先进中型作战机)项目早在2010年就悄悄立项,按说这都快15年了,飞机也该飞起来了。
但现实是,除了展览馆里那个模型越来越新,飞机本身还停在电脑图纸和宣传片里打转。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每年都给出“很快首飞”的承诺,最近一次是2025年初喊出“2028年首飞、2030年量产”的时间表。
可问题是,这个时间表,已经是第五版了。
光是设计方案,就改了七次,有的模型看起来像F-22,有的又像F-35,最后干脆搞出个带鸭翼的“印度风格隐身战机”。
但这些“改款更新”的背后,其实是设计思路不稳定、技术储备不到位的表现。印度媒体自己都在质疑,这到底是造飞机,还是在“模型内卷”?
而真正的问题,远不止模型。
根据印度防务部公开数据,AMCA项目已经烧掉了超过1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0多亿元),却连一架原型机都没能飞起来。
就连印度空军内部,也对这个项目的信心越来越低,采购意愿一降再降。
对比一下中国歼-20项目从立项到首飞仅用了6年,而印度AMCA连首飞的跑道还没铺完,这种差距已经不是“起点不同”可以解释的了。
想“自主”,但发动机还得靠别人
AMCA项目一开始就扬言“全面自主”,甚至有人放话说:“我们要做出比歼-20更先进的战机。”
可现实却啪啪打脸。
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动机,印度自己造不出来,只能去“市场上借”。
目前,AMCA只能用美制F-414发动机,这是F/A-18“超级大黄蜂”的心脏,属于第四代中推,距离歼-20用的国产涡扇-15还差一代。
而且,美国也没打算把这台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卖给印度,只是“许可使用”。
印度当然不甘心,于是又转头找法国赛峰公司谈合作,说要“联合研制第五代发动机”,但这事谈了快两年,到现在也没个准信。
法国人精得很,印度想要核心技术转让,人家却只肯分点“装配线”,说白了,就是“你出钱,我出螺丝刀”。
光有发动机还不够,隐身性能才是五代机的门面。可印度现在连内置弹舱都还在纸上画图,雷达吸波涂层技术也没突破。
更别提飞控、航电、传感器这类“看不见但最贵”的子系统,几乎都要靠从美欧进口。就连印度媒体都忍不住吐槽:“国产五代机,实际国产率可能只有30%。”
说到底,印度想“自主”,但没那个工业底子。
核心系统造不了,关键材料掌握不了,只能靠“拼图”式造飞机。这种方式,能拼出模型,却拼不出战斗力。
巴基斯坦传来新风声,印度五代梦更被打脸
本来印度AMCA项目拖延也就算了,最怕的是别人不等你。
这不,2025年8月,巴基斯坦方面传出消息,正在就采购中国歼-35进行初步接洽。
虽然中巴双方都没正式官宣,但多家外媒已经开始分析采购数量、交付时间,甚至连飞行员培训计划都开始猜了。
这下印度可急了,歼-35是中国正在研制的舰载五代机,性能上比肩F-35B。
如果巴基斯坦真引进成功,那等于印度还在“画模型”,对手已经“上舰起飞”了。
更让印度脸上挂不住的是,它曾经在2018年高调退出了苏-57联合研发项目,理由是“不满足印度的五代需求”。
当时印度军方官员甚至公开表示:“我们要开发自己的第五代机,性能将超过歼-20。”现在看来,这话说得有点早,也有点大。
回头看,LCA“光辉”项目就是前车之鉴。那个项目从1983年立项,到2001年才首飞,交付部队时已经落后半代。
印度空军到现在也就订购了120架左右,连自家都不太敢用。AMCA现在看起来,正在重蹈LCA的覆辙。
而在印度国内,支持与质疑的声音并存。
支持派认为,“哪怕失败,也要自己做”;而质疑派则认为,“你都做了40年飞机了,结果还是靠进口,那这个‘自主’到底是给谁看的?”
这场关于五代机的“自尊与现实”的碰撞,正在让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防工业战略。梦想可以有,但每一次失败的代价,都是实打实的上百亿美元。
结语
印度当初曾信心满满地喊出“碾压歼-20”,如今却连AMCA的影子都难以落地。光靠模型撑门面,终究不是硬实力。
一边是雄心壮志,一边是技术短板,五代机的这道题,印度还没找到标准答案。
现实已经很清楚:要造一架真正具备隐身、超音速巡航、高度信息化能力的五代机,不是喊几句口号、画几个模型就能实现的。
而印度在发动机、航电、材料这些核心技术上的依赖,注定了它的“自主计划”只能走得慢,也走得难。
也许,印度更该问自己:是继续烧钱搞模型,还是脚踏实地补课?在这场高科技军备竞赛中,时间从来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