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歼-35的首次公开亮相,把全球防务圈的目光统统吸引了过来,谁将成为第一个“接盘侠”,不再只是军贸合同的交易问题,而是一次对地缘政治格局的精准撬动。
比起谁买得起,更关键的是,谁敢买、谁该买、谁买了之后会产生什么蝴蝶效应。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军机出口,而是一盘多国博弈中的先手棋。
性能“爆表”,不是炫技,是自信
要说歼-35为什么能成为全球焦点,靠的不是涂个灰色外壳、贴个“隐身战机”的标签,而是真材实料地把技术摆上了台面。
2025年珠海航展一亮相,官方就直接上了“干货”: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直接对标美军F-35C,身形虽说是中型,但吨位却有重型的味道,这就决定它既能“秀肌肉”,又能“跑得远”。
雷达反射面积低到只有0.014平方米,小得跟巴掌差不多,这可不是随口吹牛,要知道F-22的隐身效果都还停在0.05平方米,这么一对比,谁先进谁落后,一目了然。
再看动力系统,歼-35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涡扇-19双发中推发动机,这就打破了以往对外技术依赖的“命门”,不光让自用更安心,也让出口更有底气。安全性、机动性、弹射起飞能力样样不缺,还能“满油满弹”电磁弹射起飞,这在福建舰上已经实测验证过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次罕见地把核心参数公开,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有的放矢地为出口铺路,你要信,它就成了合作的敲门砖;你要疑,它也起码说明了中国有足够底气摆上台面谈交易。
谁最想买?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在牌桌上
歼-35的出口,不是“谁先排队谁先拿”,而是看谁的战略需求最迫切、政治代价最小、合作基础最扎实,而在这几道门槛前,巴基斯坦和土耳其无疑是最有竞争力的买家。
先说巴基斯坦,2025年的“5.7空战”中,歼-10CE一战成名,不仅打出了中国装备的威名,也让巴方对中国技术的信任度大幅提升。面对印度手握“阵风”战机的现实威胁,巴基斯坦急需一款能压制对手的五代机,而歼-35正好卡在这个缺口上。
更有意思的是,巴沙之间的防御协议已经给出了财政解决方案:沙特出钱,巴铁买单,三方共赢。这不仅能缓和沙特对以色列F-35部署的担忧,还能间接为中国在中东能源通道上加一层“隐形护盾”。
而土耳其这边,看似是在北约体系里徘徊,实则早已“心有旁骛”,被美国踢出F-35项目后,土方本来想转向俄罗斯的苏-57,结果一对比细节就傻眼了:苏-57雷达探测距离才35公里,机身做工还粗糙到肉眼可见的铆钉缝隙,这哪像是五代机的样子?
于是目光就转向了歼-35,在珠海航展上,土耳其代表团明确表示对歼-19雷达系统和隐身材料非常感兴趣,这可不是走过场。虽然北约身份让它在采购上需要多层平衡,但如果中国能提供一套“低政治附加值”的方案,土耳其未必不敢试水。
不只是卖飞机,更是下棋
歼-35出口的背后,是一整套战略布局,首先它直接对冲了F-35在全球的市场垄断,美国卖战机从来不是“你有钱就能买”,而是政治捆绑加技术锁死,而中国给的,是没有附加条件的选择权,这对像土耳其这样的“半脱轨盟友”来说,有着天然吸引力。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更是一块“招牌”,它不是歼-35的附属,而是整个舰载航空体系的验证器。有了它,不仅说明中国能造航母,更说明中国能为五代舰载机提供完整的平台支持,这对于想发展本国航母体系的国家来说诱惑力不小。
再看中东方向,通过歼-35部署到巴基斯坦,不仅能增强当地防空能力,还能形成对以色列F-35的战略牵制,这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一种“隐形保镖”式的存在,既保能源通道,也稳战略支点。
当然这些部署都不是单方面冒进,而是经过精算后的“精准投放”,比如对巴基斯坦出口,不至于打破印巴平衡,因为印度有足够的能力短期内加码应对,反而可能促成一个更稳定的新平衡。
对土耳其来说,歼-35不一定是要卖出去,而可能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可以用来牵制美国,也可以用来换取北约内部更多的发言权。
结语
从福建舰电磁弹射的首次成功,到2025年珠海航展的高调亮相,歼-35已经从“黑科技”走向“出口型”。巴基斯坦和土耳其,一个是优先战略伙伴,一个是地缘突破口,谁将率先签下订单,不只是个商业问题,而是一次地缘格局的微调。
中国不会为了卖飞机而卖飞机,而是要把这张“出口牌”打成一套战略组合拳。这不是简单的军贸行为,而是一次用装备输出撬动全球博弈的系统性动作,歼-35的出口路径,走得稳、走得准,也许才是真正让人看清这盘大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