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中国向欧盟出口稀土2582吨,环比狂涨两成,欧洲那些断货的工厂总算松了口气。
没想到稀土刚到货,欧盟就翻脸了。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出炉,12家中国企业被拉黑,理由还是那老一套。
欧盟这是拿到好处就翻脸?这种操作会玩火自焚吗?
作者-常
收了稀土就翻脸,欧盟这出戏演砸了
时间线摆在这里,谁都能看清楚。
9月2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8月份对欧盟稀土磁铁出口量达到2582吨,环比增长超过两成。
这个数字意味着欧洲那些因为稀土断货而停产的工厂,终于能重新开工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风力发电的磁铁、高端电子产品的芯片,统统离不开这些稀土。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24小时,欧盟委员会就宣布了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这份制裁清单上,赫然出现了12家中国企业的名字。
石油公司、炼化企业、贸易商,全都被贴上了”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标签。欧盟的说法很直接:要“切断资金来源”,防止俄罗斯通过第三方获得石油收入。
说白了,就是指控这些中国企业帮俄罗斯”洗钱”。但证据呢?具体的交易路径呢?司法程序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句空洞的指控。
更搞笑的是,这份制裁方案还得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生效。
也就是说,欧盟现在干的事,就是一边张嘴要中国的稀土,一边挥舞大棒威胁中国企业。前脚收货,后脚翻脸,这种操作都知道不对劲。
欧洲智库的报告早就说过,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97.8%。离开中国稀土,欧洲的新能源产业基本就要瘫痪。既然这么依赖,为什么还要冒险制裁?
97.8%依赖中国稀土,欧盟的”软肋”暴露了
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2030年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降至65%以下。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呢?
中国控制着全球稀土供应链的85%以上环节,不仅仅是开采,更重要的是精炼和加工技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占36%,但产量占全球60%以上。
这意味意味着即使欧盟在非洲、澳大利亚找到了稀土矿,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这些原料还是一堆石头。
更要命的是,中国精炼了全球40%的铜、60%的锂、70%的钴,以及近100%的石墨。这些都是新能源产业的“生命线”。
欧盟启动的“欧洲稀土联盟”项目,投资120亿欧元想要发展本土供应链。
但现实很骨感。技术门槛高、环境标准严、投资回报周期长,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形成规模。而且成本比中国高出3-4倍。
就在今年8月,由于中国加强了对稀土的出口管控,欧盟企业遭遇了7次生产中断。立陶宛的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直言:”没有中国稀土,我们根本开不了工。”
这种依赖不是短期形成的,更不是短期能够改变的。全球产业链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德国、法国的一些企业代表多次警告,不应该将中欧关系过度政治化。原因很简单:一旦稀土供应出问题,整个欧洲的绿色转型计划都要泡汤。
既然如此依赖,为什么还要制裁?答案要从制裁的真实目的说起。
为了讨好特朗普,欧盟甘当马前卒
说到底,这不是欧盟自己的想法。《政客新闻网》和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都直接点出了真相:欧盟这么做是为了“让特朗普高兴”。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一直向西方盟友施压,要求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印两国加征100%关税。虽然欧盟没有直接照做,但确实在按照美国的要求调整制裁方向。
欧盟外交圈流出的文件显示,这次被点名的中国企业涉及石化、贸易、高科技等多个关键行业。这些企业被指控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但欧盟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公开证据。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内部对这个制裁方案分歧很大。德国直接表示,制裁根本不能真正压制俄罗斯,反而可能打乱现有供应链。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更是明确反对,认为这不符合欧洲的经济利益。
但是,面对美国的压力,欧盟委员会还是选择了妥协。冯德莱恩领导下的欧盟,越来越像美国外交政策的”跟班”。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什么?
从经济角度看,这12家企业与欧洲的贸易总额超过80亿欧元。一旦制裁落地,欧盟企业肯定会面临断货、成本上涨等问题。
立陶宛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2025年7月,立陶宛因为支持台湾问题遭到中方反制,对华稀土进口减少40%,当地新能源企业生产成本立刻上升了15%。
而且,中国也不是没有反击手段。今年7月,欧盟在第18轮制裁中把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名单后,中国立刻反击,把欧盟的两家银行也拉入了反制清单。
这种为了政治姿态牺牲经济利益的做法,正在削弱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搬石头砸脚的买卖,欧盟算错了账
从现实影响来看,欧盟这步棋走错了。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预测很直接:如果中欧稀土贸易中断,欧盟新能源产业将面临18-24个月的供应危机。相关企业成本将上涨25-40%,可能导致10万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这还只是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更加可怕:欧洲的绿色转型计划将严重受阻,新能源车产量下降,风电项目停滞,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冲击。
而中国会怎么反击?选择其实很多。
中国商务部已经明确表态: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正当权益。这不是空话,而是有具体手段的。
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采取管制措施,本来就有军民两用属性的考虑,这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但如果欧盟一意孤行,不排除管制措施会进一步收紧。到那时,欧洲新能源企业就真的要断粮了。
还有投资合作。中欧之间的投资协定谈判本来就进展缓慢,这次制裁很可能让谈判进一步拖延。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可能会更高。
技术合作也是如此。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本来可以与欧洲形成互补。但政治对抗升级,这种合作空间会越来越小。
从法律角度看,欧盟的这轮制裁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主要依据是欧盟自己的对外政策框架。这种“自己说自己合法”的做法本来就有争议。
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WTO申诉,质疑制裁的合法性。中国在多边贸易争端中经常获胜,欧盟想在法律战中稳赢,没那么容易。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会让其他发展中国家质疑:西方是否正在将“制裁工具化”,随意将自身政治立场强加给第三国?
长期来看,欧盟的这种行为将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会加快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而欧盟则要面对更高的成本和更少的选择。
结语
欧盟在全球化时代试图用政治手段切断经济联系,这种做法注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握有稀土”王牌”却保持克制,展现了大国的理性与智慧。而欧盟若一味跟随美国施压,只会在依赖与对抗的矛盾中越陷越深。
面对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你认为欧盟最终会如何收场?欢迎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