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中國的成飛和沈飛兩家知名的航空製造企業在同一天進行了兩款六代機的試飛,消息一出連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感到了壓力,迅速作出反應,連夜將他們的B21隱身轟炸機進行改造,將其標榜為「首款六代機」,試圖在技術上與中國保持同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的幾個月後,又一項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從中國傳出。據香港《南華早報》於2月26日的報導,中國的科學家們再次創造了世界第一,他們成功研發出了一款飛行速度有望達到驚人的16馬赫,即每小時可飛行2萬公里的斜爆震航空發動機,而且這款發動機使用的還是標準的航空煤油。
港媒詳細報導了這項科研成果,據悉我國科研團隊在進行風洞實驗的過程中,利用了RP-3實現了可持續的爆震波。眾所周知高超音速技術已成為全球科研的熱點領域,這種尖端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牽動著世界市場的神經,引發國際格局的微妙變化。2025年初美俄兩大國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的一場「口水戰」。
當時川普公開指責俄羅斯涉嫌竊取美國的超音速飛彈技術,還信誓旦旦地宣稱美國正在研製更為先進的飛彈。然而言論背後的實際情況卻顯得有些撲朔迷離,未見明顯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俄在科技領域存在競爭,但在某些國際問題上,兩國的態度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特別是在烏克蘭問題上,雙方似乎找到了共同的利益點,展開了合作討論。
當然我們今天的重點還是回到高超音速技術上。這一技術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誰能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誰就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而就在美俄「鬥嘴」之際,中國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完成了「RP3航空煤油斜爆轟發動機試驗研究」。
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斜爆震發動機,它與傳統的渦輪發動機所採用的緩燃模式形成鮮明對比,斜爆震技術是通過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激波直接為飛行器提供推進力。這種方式的能量釋放速度相較於傳統方式提升了高達千倍,熱效率更是躍升至75%以上,遠超傳統發動機的35%。
中國科研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解決了兩個核心難題。首先他們巧妙地馴服了爆震波。在燃燒室的入口處,團隊精心設計了一個5毫米的微型凸塊結構。這一設計能夠精確控制氣流的分離,進而將原本不穩定的爆震波傳播時間從國際平均的5毫秒顯著延長至100毫秒以上。這一創新為持續、穩定的動力輸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團隊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了性能。此前全球範圍內僅掌握了使用液氫燃料的斜爆震技術。然而中國團隊首次實現了航空煤油(RP-3)在斜爆震發動機中的穩定燃燒,這將成本降低了80%,而且這種燃料與現役戰機的燃料體系完全兼容。這一突破性的進展意味著實戰部署的周期將被大幅縮短。中科院熱物理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在相關論文中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這相當於在颶風中點燃一支蠟燭,並且還要確保它能夠穩定地燃燒。」
當談到16馬赫(每秒5.5公里)的速度時,其實戰價值遠超過速度本身所帶來的震撼。想像一下僅需30分鐘,就能從上海直飛洛杉磯,這將洲際打擊的時間壓縮至傳統彈道飛彈所需時間的四分之一。更為驚人的是,在15分鐘內,這種速度能夠覆蓋整個亞太地區。這意味著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半徑需要擴大至2000公里以上,才能勉強應對這種高速威脅。
此外由於速度的提升,紅外信號降低了90%,這使得美國的SBIRS預警衛星的探測窗口僅剩20秒,幾乎使得現有的攔截系統形同虛設。斜爆震發動機的真正威力還在於其「雙軌兼容」的特性。
這種發動機可以搭載於高超音速飛彈(例如東風-17的升級版),將其射程延伸至8000公里,還可以作為空天飛機的動力核心,為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的戰略目標提供強大支持。
面對這種技術進步,美國飛彈防禦局局長約翰·希爾坦言:「現有的『薩德』和『標準-3』系統對於此類高速目標的攔截成功率幾乎為零。」這一坦誠的評論無疑進一步凸顯了斜爆震發動機在軍事領域的顛覆性影響。
以JF12風洞為例,這一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並非憑空出現,而是中國科研團隊在長期的研發過程中厚積薄發的結果。沒有JF12風洞的成功研製,就不可能有今天16馬赫發動機的問世。然而人們往往只看到了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輝煌成果,卻忽視了這背後科研人員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巨大犧牲。
2012年JF12風洞正式亮相,這款風洞具備全球領先的模擬能力,能夠模擬5到9馬赫的高速飛行條件,甚至能復現25到40公里高空的極端飛行環境。這一技術的突破使得中國在風洞技術領域一騎絕塵,將曾經傲視全球的美國「LENSⅡ風洞」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從技術參數上來看JF12風洞的實驗艙直徑達到了3.5米,足以進行全尺寸飛行器的測試。而在測試時間方面,美國的「LENSⅡ風洞」最多只能維持18到30毫秒的測試時間,而JF-12則能將實驗時間延長到100到130毫秒,這無疑極大地提升了實驗效率和數據準確性。
中國在研發JF12風洞的過程中,憑藉自研的爆轟驅動技術,成功地將實驗成本降低了20倍!正是基於這樣的技術積累和突破,中國在2025年成功研發出16馬赫的航空發動機,這一成果也就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JF-12風洞的成功研製和卓越性能,贏得了國際科技界的高度讚譽。德國學者將其譽為「高超音速研究的里程碑」,而美國《1945》雜誌更是將其稱為「高超巨龍」,並認為中國在技術上已經「領先西方20到30年」。儘管美國對此並不太情願承認,但也不得不佩服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俄羅斯也對中國風洞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中國的風洞技術已經完全「超越」了美國的LENS系列。這樣的讚譽無疑是對中國科研團隊長期以來努力付出的最好肯定。
然而面對中國的科技成就,一些小國卻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韓國方面竟然無端指責中國的風洞技術是抄襲美國的成果,這種無端指責顯然是無稽之談。而印度網友則不屑一顧地表示,「橋洞也能模擬類似功能」,這種酸溜溜的言論顯然無法掩蓋他們在科技領域與中國之間的巨大差距。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所取得的跨時代成果並非偶然,而是基於深遠的戰略布局、紮實的技術積累和持續不斷的創新努力所取得的。這些成果不僅彰顯了中國科技的實力,也為全球的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那美國在擔心什麼?高超音速武器的技術突破,背後不光是數字和參數的較量,更是一場對全球話語權的爭奪。美國的恐懼,其實並不局限於某項技術的超越,而是中國「爆震思維」的挑戰。
這種思維重新定義了技術創新的邊界,也在無形中解構了西方百年科技霸權。ODE發動機中的那枚5毫米的凸塊,看似微小,卻可能成為撬動全球變革的關鍵。美國害怕的,正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的突破,能夠帶來不可預知的全球連鎖反應。
五角大樓或許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重點,科技革命的密碼,或許就藏在那不起眼的細節里。然而我國並不是為了追求全球霸權而研發這些技術。高超音速技術的出發點,是希望實現全球「1小時生活圈」,讓人與物能夠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快速穿越世界。
中國的科技願景,始終是為了推動全球化、造福人類,而非僅僅作為軍事威懾的工具。真正的科技競賽,不是看誰能更快毀滅世界,而是看誰能率先到達星辰大海,真正實現全球的連通與共贏。
除了上述的斜爆震航空發動機研究,我國在航空動力技術領域的探索並未止步。我們持續地「一門心思」投入研發,力求在速度上實現新的突破。為此,科研人員創新性地將旋轉爆震技術與傳統衝壓發動機相融合,成功研製出名為「筋斗雲」的發動機原型機。
這一傑出成果在推力和速度方面達到了美國的4至5倍,顯現出我國在新型發動機領域的領先地位,甚至可以說,美國在這個領域已被我國遠遠地超越。儘管當前國際上的主流觀念認為,爆震發動機距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長的研發道路,然而,當我國的殲-36戰機驚艷亮相,其背部裝載的發動機立即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這款發動機的存在無疑是一個例外,它挑戰了現有的認知。雖然沒有人敢於斷言它就是一台爆震發動機,但同樣,也沒有人敢於否認它的爆震發動機屬性。這款神秘而強大的發動機究竟藏著怎樣的技術奧秘?它的真實性能又如何?所有這些問題都令人充滿期待。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未來會揭示怎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