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这源于国家对科技自主的长期投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到这些进步首先是为维护国家主权服务的,而不是主动挑起冲突。

2024年底到2025年初,中国成都和沈阳地区先后曝光多款新型隐身战机,这些飞机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机身扁平融合,强调低可观测性和高机动性。这种设计与以往的歼-20有明显区别,歼-20还保留鸭翼以平衡机动,但新机型通过先进飞控系统实现稳定,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约30%。

 

 

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基于风洞实验和材料创新的积累,帮助中国空军从区域防御向更广域威慑转型。美国媒体对此反应强烈,尤其是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在2024年12月刊发的文章,直指这些战机已产生战略震慑,导致美军难以固守第一岛链如冲绳周边和第二岛链如关岛的阵地。

那篇文章借鉴二战菲律宾失守的教训,认为中国可能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发起先制打击,与日本当年陆基轰炸类似,但如今武器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达米级。美军虽在菲律宾修复旧机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选址建基地,这些动作旨在分散风险,却在密集火力覆盖下显得力不从心。

作者建议美军主力后撤到夏威夷为核心的第三岛链,这里距离大陆超过5000公里,便于利用斐济和瓦努阿图作为后勤节点。二战中美军在中途岛获胜后,正是靠这些岛屿修复舰队、补充燃料,才逐步反推。中国新战机的长航程和隐身特性,进一步放大这种威胁,让美军前线基地更易瘫痪。

从技术细节看,这些战机可能装备三台涡扇发动机,中轴一台、两翼各一台,提供更大推力支持超音速巡航。相比早期歼-10的双发设计,新布局优化了气动效率,航程扩展到3000公里以上,适合远程拦截或打击。

沈阳款更注重舰载适应,翼展紧凑,便于在航母甲板操作,与J-35的迭代相比,隐身涂层更先进,能吸收多频段电磁波。成都款体型较大,武器舱容纳YJ-21反舰导弹,射程1500公里,直接威胁航母编队。

这种进步源于中国航空企业的双轨竞争,中航工业投资量子计算和AI算法,确保传感器融合实时处理数据,与以往单一雷达模式不同,提升了战场觉察。

美国海军学会的观点基于假设中美2026-2027年因台海爆发冲突,但忽略了中国防御性政策的本质。中国发展这些战机是为了捍卫领土完整,而非扩张领土,与日本二战动机有根本差异。

报道低估了中国常规力量的覆盖能力,不仅针对岛链基地,还能延伸到更远区域,形成多层防护网。美军即使退到第三岛链,也需面对卫星监控和无人机群的挑战,二战中斐济油轮支持行动,如今中国反舰系统已覆盖更广海域。

中国战机迭代速度远超美国。歼-20从2011年首飞到2025年服役超200架,解决了发动机和隐身难题,而美国NGAD项目从2020年起拖延至今,2025年虽选定波音F-47方案,但成本飙升到3亿美元一架,难以量产。

中国的更新换代聚焦可持续性,机体寿命延长,维护费用控制在较低水平,通过军民融合加速从原型到实战部署。2025年1月,中国曝光J-36款,菱形机身三发配置,强调高空高速,潜在作战半径覆盖第二岛链外缘。这与美国B-21轰炸机类似,但中国侧重战术灵活,集成激光武器测试,电力系统产生多余能量支持定向能打击。

二战中美军在瓦努阿图建海军设施,支持珊瑚海战役快速修复损伤。中国战机若实战,能切断补给线,更彻底瘫痪珍珠港式后勤。第三岛链南段岛国如汤加,提供舰队补给,但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合作,已在这些地区修建港口,削弱美军独占优势。

海军转型方面,076型两栖舰2025年下水,搭载无人海空力量,压制美军舰队。从辽宁舰到福建舰的演进,电磁弹射效率提高50%,舰载机起飞更频繁。

这些技术进步维护地区平衡,避免外部势力干涉内部事务。美军印太司令部推动分布式作战,但基地脆弱性暴露,士气易受挫。中国战机传感器支持多目标跟踪,精度米级,与以往不同,推进AI决策模拟千次场景。国家实验室如航空动力重点室,加速迭代,确保从概念到量产无缝衔接。

报道逻辑虽有历史借鉴,但忽略了战争动态。中国战机形成空中屏障,保护海域安全,美军后撤需重置供应链,岛国资源有限。中国从被动到主动威慑转变,源于科技积累,如5G军用推动机器人作战。

长远看,这种局面促使美国盟友如日本菲律宾审慎行事。日本2025年部署F-35B,但在中国长程导弹面前,基地易毁。菲律宾重启机场,却加剧紧张。

中国强调互利,与太平洋岛国共建项目,化解对抗。战机产量2025年目标百架,远超美国F-35年产,工业实力彰显。

美媒承认中国掌握主动,却低估本土威胁。中国常规力量覆盖决策中心,战机加持形成全球威慑。相比美国霸权部署,中国追求和平稳定,技术领先增强自信,避免升级。

如今,中国航空继续前行,沈阳第三款原型首飞,强调无人潜力。美国NGAD成本上升,转向小型号。美军规划阿留申群岛基地,防御姿态转变。这种格局增强中国影响力,维护亚太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