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对中国的关注一直都是方方面面的,生怕中国在某个方面超过他们,可英专家马丁·雅克却说出了一句让西方都头大的话。
中国不是国家,而是个文明,一句话就把中国的崛起说穿了,中国早就不是这场游戏的参与者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另一场游戏“制定者”,中国现在做的努力不是为了创造,而是回到曾经的巅峰,那么马丁雅克为何会说出这样一席话?
当你试图用看待一个普通国家的眼光去理解中国时,你可能从一开始就用错了地图,一位名叫马丁·雅克的英国学者,他既非政客也非职业评论家,却提供了一把解锁中国的钥匙,他认为外界看到的中国并非一个寻常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这个观点不是什么廉价的吹捧,而是一套颠覆性的分析框架,它直接挑战了西方几百年来习以为常的“民族国家”观念,告诉他们世界舞台上来了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参与者。
西方国家的身份认同,很多是在19世纪民族主义浪潮中,基于语言、肤色和宗教这些要素构建起来的“想象共同体”,法国人说法语,德国人有日耳曼血统,界限相对清晰,但这一套在中国身上就完全失灵了。
中国的凝聚力源自一套截然不同的底层代码,它并非建立在某个单一民族之上,而是一个文化上的“认同共同体”,当一个人说出“我们是中华儿女”时,这种身份感已经流淌了千年,远比现代国家的概念要古老得多。
这种认同的载体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一切,是家族观念、是春节团聚、是孔子的思想,甚至是那套从商周传承至今、几乎未曾中断的文字系统,这些文化符号拥有超越族群的强大向心力。
历史上这套文明代码的坚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还是满人建立的清朝,这些外来的征服者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接续“中原正统”的衣钵,最终反被强大的汉文化所同化,政权可以更迭,但文明的内核总能复原再生。
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在今天演变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华””念,将56个民族包容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这与罗马、大英等帝国崩溃后便四分五裂的命运一点都不一样。
在微观层面,这种文明逻辑也塑造了独特的社会结构,西方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强调个体的权利与自由,其人性论甚至可以追溯到“原罪”的假设。
而中国的社会基本单元自古以来就是家庭,这决定了社会更看重集体利益与长远规划,相信“性本善”,强调的是人伦关系与和谐秩序,这种根植于家庭的价值观,构成了整个社会稳定的文明基石,而非外界所想象的某种强力压制。
这套代码在驱动这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明型现代化”道路,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它的长时段规划能力。
中国可以在短短十年内,建成一张覆盖全国的高铁网络,而在西方一条类似的线路可能因为各种利益博弈而争论数年,这种效率差异的背后,是西方资本主义追求短期逐利与中国文明注重整体长远规划的根本不同。
在经济模式上中国也并未简单复制西方的市场经济,它巧妙地将传统价值观与市场规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能量是惊人的。
它让中国在2010年GDP超越日本,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30%的份额,到了2024年,GDP总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34.9万亿,并维持着5%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这套引擎没有在过去的辉煌中停滞,反而展现出惊人的未来适应性,它正在驱动中国从一个“工业国”向一个“技术文明”转变。
无论是光伏、锂电池还是储能技术,中国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到了2024年电动汽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光伏产业更是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在5G和高铁技术上,中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甚至在金融的未来形态上,中国也率先完成了国家级数字货币的测试与上线,这表明它的现代化引擎不仅动力强劲,而且始终瞄准着未来的赛道。
当这样一个体量庞大且逻辑自洽的文明重返世界中心时,它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可想而知,但这种影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霸权挑战。
马丁·雅克用了一个比喻,中国更像是一个游戏的“制定者”,而非“玩家”,它无意在西方主导的牌桌上赢得游戏,而是想告诉世界,其实还有另一种玩法。
这种不同的玩法根植于其古老的外交哲学,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带去的是贸易和文化,从未建立一块殖民地,这与大英帝国通过航海扩张版图的历史,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这种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它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遗产,向外输出的是合作理念与基础设施,从不强加任何意识形态,这让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选择。
中国的影响力更多是通过一种安静的、非对抗性的方式扩散,比如全球各地兴起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好莱坞电影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主题和亚洲面孔,以及其独特的脱贫模式被拉美、非洲国家争相学习。
这股力量并非要取代谁,而是通过文明的自然扩散性,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世界的格局,正如雅克所警告的,如果西方继续用旧时代的“民族国家”视角看待中国,那么它将彻底跟不上这个时代。
马丁·雅克提醒世界,理解中国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摘掉那副戴了几百年的“民族国家”眼镜,去承认其“文明”的本质,中国的“复兴”对世界而言,并不是一种不安的“威胁”,反而它还照见了世界多极化和文明多元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