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結束後,美財長親口表態,可以不對華加稅,但有一個前提條件

談判結束後,美財長親口表態,可以不對華加稅,但有一個前提條件

当地时间9月15日,中美代表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为期两天的经贸会谈结束。从中方发布的新闻稿来看,中方在会后强调了三点内容。一是坚决反对把经贸和科技问题政治化;二是任何涉及技术出口的事,都得依法依规走审批程序;三是重申了“互利共赢”的逻辑,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虽然这些话不是第一次讲,但放在现在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有分量。因为美方最近还是在不断扩大对华制裁清单,动不动就拿所谓的“国家安全”说事,这让中方不得不在会谈上当面提出关切。

同一天,美财长贝森特在会后也作出了表态。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以不对中国因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对中方加征关税,但前提是欧洲不对中国加税的情况下。简单来说,在贝森特看来,除非欧洲加入对华制裁,否则美国不会自己去对中国出手。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给你个缓和的机会,但手里还攥着威胁”,一听就明白,美国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另有所图。

紧接着,贝森特又把矛头对准欧洲。他直接批评一些欧洲国家仍在买俄罗斯石油,或者从印度购买经过俄油炼制的产品,等于是“替莫斯科输血”。他甚至断言,如果欧洲能对这些买家加征“二级关税”,那么俄乌冲突很快就能结束。

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很夸张,但传递的信号很明显:美国想通过经济手段切断俄罗斯的收入,而欧洲必须打头阵。可问题是,欧洲的态度比美国复杂得多。德国《商报》已经点明,布鲁塞尔方面拒绝了特朗普要求对中印征收100%惩罚性关税的提议。原因也很现实,欧洲和中印的贸易关系深度太大,一刀切关税不光打击俄罗斯,还会直接伤到自己的经济。

当前,欧洲所面临的困境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也想对莫斯科施压,毕竟乌克兰的战事就在眼皮底下,舆论和政治上都得有所交代。另一方面,真要对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市场下手,后果就是消费品价格上涨,通胀恶化,还可能引来反制措施,影响汽车、机械、奢侈品出口。更何况,欧洲正在和印度推进自贸协定,怎么可能一边谈合作,一边又去加征惩罚性关税?这本身就自相矛盾。

当然,美国的算盘除了制裁俄罗斯,还少不了自己的一份利益考量。过去几年,美国拼命扩大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把欧洲变成大客户。特朗普的要求,看似是要团结盟友一起打击俄罗斯,实际上也带着“逼你用我的能源”的目的。

简单来说,特朗普政府在这一轮操作里,把压力点分成了两条线:一条是直接威胁中国,拿加税说事,逼中国在能源采购上让步;另一条是不断催促欧洲,要求他们对中印征税,变相替美国完成对俄围堵。可问题是,美方自己除了对印度加了50%的关税之外,并没有对中国动手。这种“别人先上,我再考虑”的逻辑,很难让盟友彻底信服。

而中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一如既往。外交部明确回应,美方的做法就是单边霸凌和经济胁迫,中方坚决反对。至于乌克兰危机,中方强调劝和促谈才是出路,不会接受任何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所谓“二级制裁”。这番表态,其实给欧洲也留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如果欧盟真跟着美国走,最后损害的不只是和中国的经贸关系,还有它们自己的产业链安全。

从长远看,中美这次马德里谈判虽然达成了框架,但更多是一种临时性止血。美方说对国家安全很满意,中方说坚守原则、依法依规,双方各有说辞,说明争议并没有彻底化解。加税问题也一样,美方没有取消,只是暂缓,还随时可能因为外部局势再度翻脸。

至于美方开出的前提条件,则是折射出一个现实:美国想通过经济手段同时对付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但缺乏独立付诸实施的决心,所以把更多压力甩给欧洲。中国则在坚守底线的同时,依然愿意通过谈判去解决问题。欧洲被夹在中美之间,试图寻找一条平衡路径,但政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调和。

未来的走向,还要看中美之间能否把马德里的框架落到实处。如果11月10日关税休战期限前能再延长,可能短期内还能维持局面。但从贝森特的表态看,所谓“不加税”的承诺,其实是一种有条件的拖延。如果美国仍然把条件捆绑在欧洲的行动上,那就意味着真正的缓和远未到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