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美媒报道,美军的两架B-21“突袭者”轰炸机第一次同框,引起了不少军事迷的关注。
也让人们把记忆拉回了2023年3月13日,当时时任美国空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肯尼斯·威尔斯巴赫在一次公开研讨会上抛出惊人言论。
他声称若中国在台海设立禁飞区,美军为打破封锁就只能将解放军的战舰击沉。不仅如此,在言论中还提到,想要更好的突破封锁,还需要借助B-21的力量。
这番话迅速引发广泛讨论,不少人觉得美方语气强硬,甚至过于自信。台湾地区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威尔斯巴赫的言论似乎有些不妥,那么他所说的会成为现实吗?
航母对决
现代海战的模式早已进入以航母为核心的时代,一般来说,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能在海战中占据主动,甚至实现所谓的降维打击。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目前拥有11艘现役航母,而中国只有两艘,辽宁舰和山东舰,虽然第三艘福建舰虽已亮相但尚未正式服役。单从数字上来看,美军似乎占尽优势。
但数字背后另有实情,近年来,美国海军的全球部署频频出现航母不够用的窘境。2023年4月,美军在全球范围内能立即调动的航母只有尼米兹号一艘。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包括新航母建造进度严重滞后。原定2025年7月服役的肯尼迪号已被推迟到2027年,原因是拦阻装置和弹药升降机等技术难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
换句话说,美国航母虽然数量多,但能够随时投入作战的并不多。
反观中国,尽管航母数量少,但两艘航母经过多年演练,舰机协同、起降作业都已相当成熟。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造船速度远超美国。
有数据显示,中国造船效率几乎是美国的230倍。这意味着,必要的时候,中国的航母扩充和能力提升可能比外界预想的更快。
所以说,航母对抗不只看谁的数量多,更要看谁的出勤率高、支援体系完善,以及谁更能快速弥补战损。
美军高层口中所谓击沉中国军舰的设想,恐怕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推演,而真实战场从来都不按剧本走。
而除了海上舰艇的对抗,空中的打击力量也是现代战争的关键。美军提到面对封锁时,会使用B-21轰炸机进行突破,B-21究竟有多厉害呢?
B-21
威尔斯巴赫在谈到突破禁飞区时,特别提到了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问题是,他发言之时B-21还没进行首飞。直到八个月后,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轰炸机才在加州帕姆代尔第一次升空试飞。
而即便到了2025年9月,第二架B-21才刚刚抵达测试基地,整体进度仍处于早期阶段。B-21的确设计先进,具备全向隐身能力和远程打击潜力,预计最大航程可达8000公里,还能空中加油。
每架成本约7亿美元,美军计划用它取代老旧的B-52和B-1B。但问题在于,它目前远未形成可靠战斗力。
就连美军最先进的现役隐身轰炸机B-2,也因维护成本过高、数量稀少而显得脆弱。2024年5月,美军甚至决定不再修复一架受损的B-2,导致其现役机队从20架减至19架。
再看中国,区域拒止能力早已不是纸上谈兵。中国火箭军拥有多型中短程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如东风-17,打击精度高、突防能力强。
一旦台海发生冲突,美军依赖的前沿基地,第一岛链上的据点,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机场,都在中国导弹的有效射程内。
这些机场一旦遭到打击,美军战机的起飞能力将大打折扣。因此,即便B-21未来形成战斗力,它能否在中国完备的防空体系和导弹威胁下有效执行任务,仍要打上一个问号。
肯尼斯·威尔斯巴赫的发言,多少有点武器还没到位,大话已经说满的意味。不过,一场现代战争不可能只靠一两款武器决定胜负。
中国的军事进步,特别是海空新装备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整个西太地区的战略天平。
中国新装备
中国近年来的国防发展取得了不少突破。2025年9月,歼-35A隐身战斗机在中国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装备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
歼-35A作为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不仅隐身性能出色,载弹量和机动性也相当优秀。它的出现补齐了中国空军在隐身打击、电子作战等多方面的能力短板。
海上方面,中国除了航母之外,还陆续服役了新型两栖攻击舰,如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的“四川舰”。这型舰艇设计创新,采用双舰岛和全通甲板,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
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够起降直升机、无人机,未来还可能搭载固定翼战机,成为一款轻型航母或无人机母舰,大幅提升远程打击和灵活响应能力。
再加上中国早已构建起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美军在西太地区的行动将面临极高风险。换言之,美军想要在中国近海击沉解放军军舰,恐怕自己也得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可见,军事博弈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威慑,而是体系之间的对抗。中国的防御与反击能力正在迅速成长,这迫使任何潜在对手都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与代价。
威尔斯巴赫的言论出台的时间点很有意思,那时B-21还没首飞,肯尼迪号航母推迟消息也没现在这么明确。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舆论施压,而非基于现实能力的军事计划。
现代战争早就过了放狠话就能吓住对手的阶段。尤其是台海地区,对中国来说涉及核心利益,没有任何退让空间。
中方反复强调尽量争取和平统一,但也坚决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如果美国以为光靠几句强硬表态就能影响中方决策,恐怕是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回过头看,美军司令击沉中国军舰的言论,更像是一种带有心理威慑成分的战略试探。
现代战争高度复杂,涉及到海、空、天、电等多个维度的对抗,单纯依靠一两件明星装备或传统优势很难取得压倒性胜利。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但也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在台海问题上,中国有充分的战略定力和军事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无论是航母、隐身战机,还是区域拒止能力,中国近年来取得的进步都有目共睹。这些能力不是用来挑衅的,而是为了防止冲突、保卫和平。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国家一边低估中国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一边又高估自己的军事投放能力。事实证明,地区安全不需要外来武力干预,而应基于相互尊重与对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