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引发众怒,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对以色列发出谴责,特朗普还要演戏吗?
日前,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会议的焦点,是以色列在9号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空袭。这次袭击不仅震惊了中东,也让整个国际社会感到愤怒。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安理会以15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全票通过了对以色列的谴责声明。就连一向在关键时刻为以色列挡箭的美国,这次也不得不投下赞成票。
在发言环节,中方的立场格外坚决。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的袭击行为毫无诚信、极其恶劣,已经触碰了国际法的底线。
他还强调,以色列的这些行径,与个别大国在中东的长期偏袒脱不了关系。所谓“个别大国”,不言而喻,就是美国。长期以来,美国在军事上援助以色列,在外交上替以色列说话,甚至在安理会一再否决针对以色列的决议。
正是这种纵容,让内塔尼亚胡政府有恃无恐,先后对也门、伊朗乃至卡塔尔采取挑衅行动。
以色列的袭击引发众怒
这次袭击的特别之处在于,多哈并不是战区。作为卡塔尔的首都,这里没有与以色列直接的矛盾与仇怨。相反,卡塔尔一直在巴以冲突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偏偏就在哈马斯代表在多哈与美方讨论停火方案的时候,以色列战机发动了空袭。俗话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武,无异于当众打碎了和平的最后希望。
更让人愤慨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事后还高调宣布,对此次袭击负全部责任。这种态度不仅没有悔意,反而显得肆无忌惮,完全不把国际社会放在眼里。难怪无论是从法理还是从道义来看,以色列的行为都被视为“犯了众怒”。
美国的矛盾态度
虽然美国投下了赞成票,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原因,是以色列的行为过于过分,连美国自己都不好替它遮掩。要知道,多哈并不只是卡塔尔的政治中心,这里还是美军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所在地,驻有先进的防空系统和导弹。正如傅聪所言,如果没有美国的默许,别说十几架战机飞临多哈,就算是一只苍蝇也难以闯入。
以色列对美国的依赖人尽皆知。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不断为以军提供武器和资金。如果没有这些支持,以军很可能早已在战场上陷入被动。过去以色列每次打击伊朗,都需要提前通报美国,还要依赖美方的加油机和重型钻地弹。这一次多哈行动的难度更大,但以色列仍然敢于出手,可见背后依旧有美国的影子。
与此同时,美国的表现也极具矛盾。一方面,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会上继续强调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另一方面,特朗普却在媒体上摆出一副“责怪”的姿态。他说以色列的行动“不够明智”,还声称自己在收到消息后“于事无补”。可就在几天前,他还与内塔尼亚胡通了电话,外界普遍认为两人唱了一出“双簧”。美国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早已被世人看穿。
卡塔尔的尴尬
对于卡塔尔而言,这次空袭可谓“有苦难言”。要正面反击以色列,卡塔尔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要公开指责美国,卡塔尔也没有那个胆量。最终,它只能在国际场合表达不满,寻求舆论同情。许多国家也替卡塔尔说话,批评以色列违反国际法,破坏了中东和平进程。但光有谴责并不能改变现实。毕竟,当“受害者”自己都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时,其他国家也很难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几个月前,卡塔尔还与美国签订了2400亿美元的大单,甚至赠送给特朗普一架价值4亿美元的飞机。当时,特朗普笑得合不拢嘴,公开承诺会为卡塔尔的防务提供保障。结果不到几个月,卡塔尔却遭遇了以色列的轰炸。这一幕让许多逊尼派国家都深受触动。
中东盟友该看清什么?
从这件事中,中东的逊尼派国家需要看清两点。
第一,美国的盟友体系是分等级的。在华盛顿眼里,以色列是中东的头号盟友,远远高于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等国。即便这些国家付出再多,也无法动摇以色列在美国心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美国的承诺并不可靠。嘴上说得再好听,到了关键时刻,这些承诺可能瞬间化为乌有。卡塔尔就是最新的例子。它花大价钱换来的,是美国的沉默和以色列的炸弹。
结语
这场围绕多哈袭击的安理会会议,让世人再次看清了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以色列仗着美国撑腰,肆无忌惮地挑衅周边国家;美国一边假装指责,一边继续维护以色列的地位;卡塔尔等国则处于尴尬境地,既无力反抗,也不敢得罪华盛顿。最终,受伤的还是那些渴望和平的普通民众。
全票通过的谴责声明,固然展现了国际社会的愤怒,但真正能改变局势的,并不是一纸声明,而是中东国家能否团结一致,认清现实。否则,在未来的某一天,还会有新的“多哈”,新的受害者。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