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国阅兵后,外国媒体直言西方对于中国的崛起已经无能为力,特朗普此次也开始主动对华示好。那么,这次我们的阅兵为何会引发外媒这样的感慨?特朗普的举动又有何深意?
日前,德国媒体连续报道了中国的上合峰会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认为这是外交与军事并举的信号,也是全球权力结构变化的标志。德媒评论称,中国正通过推动多极化吸引新兴国家,而西方却在集体缺席中显得无力。
《南德意志报》甚至直言,欧洲仍沉浸在“美国可以全力对付中国”的幻想里。但现实是,美国自身混乱不堪,特朗普的政策摇摆不定,既打乱盟友计划,也让印度、越南等国家与美国保持距离。
《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美国想通过邀请普京来化解俄乌僵局,但这并未削弱中俄关系,反而让印度在北京与莫斯科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亚洲的变化让西方难以应对,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反而更加深入。
德媒总结说,在新的秩序里,实力才是唯一的语言。而现在的问题是,西方自身已失去掌控力,美国更是成为不稳定的源头。几十年来,美国之所以能称霸,不是靠讲道理,而是靠军事部署、美元霸权、技术标准和舆论垄断。它依赖拳头和金融逻辑塑造规则,但这种模式不可持续。
如今美国既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又靠印钞度日,还不断透支盟友的信任。它最常用的制裁工具也逐渐失效。俄罗斯被制裁多年仍能撑住,中国在打压下反而加快供应链本土化,结果是“离开美国未必不行,但依赖美国肯定危险”。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阅兵成为一个转折点。歼-20S、东风-61导弹、海空一体化无人系统、智能指挥链等装备的公开展示,让外界看到中国军力已经从防御型走向战略干预与区域主导的新阶段。这不仅仅是展示武器,更是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塑造新的安全格局。
更重要的是,阅兵与上合峰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世界已经不再围绕华盛顿运转,一个由多极力量推动的新秩序正在崛起。中国既没有依靠军事同盟,也没有搞意识形态输出,而是凭借稳定、发展和力量吸引其他国家自愿靠拢,这一点是西方最难接受的。过去西方靠暴力维持中心,如今却发现中国正在用信任与合作构建秩序。
尤其是,虽然我们阅兵检阅的是武器装备,但释放的却是和平信号,最后放飞的八万只和平鸽和气球象征中国对和平的追求,这与西方政客一味强调对抗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国力的体现,也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站在正义一边。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特朗普选择了谨慎。虽然他没出席,但他这次倒是公开祝福中国人民度过一个“盛大而持久的庆祝日”,并且避谈矛盾,表现得比以往克制。毕竟他也知道如果此时挑衅,会引发中方强烈反弹。特朗普一向擅长“左右逢源”,在国内说“中国更需要我们”,在国际上说“祝福中国”,就是典型的两头安抚。
过去几个月,特朗普的对华态度明显缓和。他多次强调中美关系“很好”,认为双方贸易协议“很公平”,这既反映了他在外交上的现实考虑,也体现了他想为未来中美元首可能的会晤铺路。考虑到10月底韩国庆州的APEC峰会,中美或许会在那里有一场重要接触,而在此之前,特朗普需要营造一个友好的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阅兵不仅让外界看到军力的提升,更让世界看到一种新的格局。过去,美国掌握一切主动,如今中国以自身实力和稳定性逐渐成为合作中心。外媒说西方无能为力,并不是夸大,而是现实的写照。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阅兵不是炫耀,而是展示底线和信心。特朗普的示好,或许不是出于自愿,但也是出于现实。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多极时代,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已经无法忽视。未来的关键,不是西方愿不愿意接受,而是他们是否能学会在多极化世界中找到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