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8月28日晚10点,也门萨那南部,一场原本充满“总结与展望”的闭门会议,最终变成一场“地狱派对”。
![]()
10架F-15,10枚钻地弹,空中飞行2000公里,以色列空军在9小时之内完成情报研判、作战部署和精准打击,把胡塞武装“变革与建设政府”的高层核心,一次性清扫得干干净净。那一夜,不是灯光璀璨,而是火光冲天。
一锅端,不是狠,是算得太准了
这次行动,最关键的不是炸弹,而是情报。摩萨德提前拿到了会议时间、地点、甚至参会名单,卫星抓信号,特工送图纸,电子侦察锁定直播频率——可以说,胡塞高层还没坐稳,以色列就已经在天上画好了打击路径。国防部长卡茨和参谋长一拍板,10分钟后战机升空。
![]()
一路上,以军战机像偷家高手一样避开了沙特等防空识别区,在国际空域绕了个大圈,靠两次空中加油稳稳飞到萨那上空。10枚GBU-31钻地炸弹像是量身打造,精准命中那栋藏着高层官员的会议建筑。整栋楼垮塌,玻璃飞出几公里,连周边房屋都被震塌了半边。这不是“炸”,是“抹平”。
打击效果清晰明了:总理艾哈迈德·拉赫维、副总理米夫塔赫、副总理鲁瓦伊尚、工业部长、内政部副部长、信息部长、教育部长……8名核心成员当场死亡,多名部长重伤。胡塞的行政中枢,一夜之间没了大半。
![]()
不过打得准,不等于打得透。真正指挥胡塞作战的几位大佬,比如最高领袖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还有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压根没在现场。他们藏得深,反应快,照样指挥得动部队。这一仗炸断的是“文”,不是“武”。
胡塞不是软柿子,被炸不是结束,是开始
从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就没停过手。他们打着“声援巴勒斯坦”的旗号,红海搞袭击,亚丁湾捣乱,导弹和无人机一波接一波地射向以色列本土。特别是一周前,胡塞用“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打了本·古里安机场,而且是带多弹头那种,一下子让以色列的反导成本翻倍。
![]()
这次斩首行动,正是以色列的回应。卡茨说得很直白:“你打我机场,我就打你脑袋。”他还放话,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而这种“开始”,看起来不像是吓唬人。
胡塞的回应也没含糊。最高政治委员会主席马沙特直接警告:“以色列人要准备好迎接他们的黑暗日子。”意思很清楚——你炸完我,我就炸回去。怎么炸?大概率还是导弹、无人机,或者更有可能,对红海航道的袭击再升级,甚至波及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
![]()
这就不只是以胡矛盾的问题了。一旦胡塞动手,伊朗跟不跟进?美国会不会反击?沙特会不会被卷进去?这些都成了定时炸弹。斩首行动虽然干净利落,但它像是扔进火药桶的一根火柴,点燃的,是整个中东的紧张神经。
打掉了人,打不掉系统,斩首不是终结
从战术上看,以色列这次行动几乎无可挑剔。情报精准、路径隐蔽、打击狠辣、效率惊人,而且没伤到自己人。但从战略层面来说,这波操作更像是“打草惊蛇”而非“斩草除根”。
![]()
胡塞的组织架构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去中心化的指挥体系。各地战地指挥官都有独立决策权,打了这么多年仗,训练都在伊朗、伊拉克拿过“毕业证”,经验那是相当丰富。行政系统被削,确实会让他们在政务调度、国际沟通上受点影响,但真要打仗,胡塞的部队照样能冲锋陷阵。
这也是为什么外界普遍认为,这次空袭不会从根本上削弱胡塞的作战能力。就像过去沙特联军几年如一日地空袭胡塞,炸了不少目标,但胡塞不但没垮,反而越打越有经验。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可以补,系统可以复制,真正难搞的是那一整套“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游击式作战逻辑。
![]()
更别说,这次打击还带来了附加伤害。萨那的主要发电厂被炸,城市陷入大面积停电,医院靠发电机硬撑。港口也被波及,粮食进口可能再出问题。也门本就人道主义危机严重,这一下更雪上加霜。炸的是胡塞,但苦的是老百姓。
总结不是终点,是下一轮博弈的起点
从技术层面看,以色列这次行动是一次标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场手术割掉了“皮”,却没动到“骨”。
![]()
胡塞的核心军事力量还在,他们的导弹库没清,他们的战地指挥官还活跃在各个前线。而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战火的组织来说,失去几个部长,不会让他们停下脚步,反而可能激发更猛烈的反扑。
更大的麻烦是,这种“打一下、回一下”的节奏,很容易陷入死循环。今天你炸我高层,明天我射你机场,后天你再回击,局势就这样一点点走向失控。
![]()
以色列想通过这次打击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不管你躲在哪个角落,只要敢动手,就要准备挨打。但这种信号能不能真的震慑住胡塞,或者说,能不能震慑住胡塞背后的伊朗,那还得看接下来这盘大棋怎么下。
胡塞高层确实没能等到庆功宴的甜点,但这场战争的“主菜”,可能还远远没有端上来。中东的战火,向来不是一场空袭能熄灭的。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