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國以94%的驚人占比主宰全球關鍵技術,中國僅占5%。
然而,僅僅二十年中國實現絕地反擊,中國與美國在很多關鍵技術上不斷拉近,中國更是再64項核心技術中57項獨占鰲頭,而美國僅剩7項領先!
那麼,在面對如此高的技術門檻,中國是如何突破外界因素,不斷突破技術限制呢?
2003 年中美關鍵技術占比懸殊
2003 年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公布的關於世界 64 項關鍵技術各個國家占比數量情況,著實令人咋舌。
美國,這個在當時就被公認的超級強國,在關鍵技術占比上竟高達 94%,幾乎可以說是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反觀中國,僅僅只有 5%的占比,和美國相比,差距仿若鴻溝,一個如在雲端,一個似在谷底。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美國自二戰前後,就憑藉強大的工業產能,構築起了工業霸權,其國內的工業體系宛如一台不知疲倦的巨型引擎,源源不斷地為科技研發輸送著動力。
那時,美國每年投入超過 GDP2%的資金用於支持科學研究,在巨額資金的加持下,科研項目得以蓬勃開展。
而且,美國還以豐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環境等優勢,吸引了全球各個領域的高精尖人才匯聚。
這些人才就如同新鮮血液,不斷注入美國的科技機體,使其創新能力得以持續強化,進而在 64 項關鍵技術里,有 60 項都能排名第一。
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艱難的發展階段,各方麵條件都相對有限。
一方面,科研資金的投入遠遠比不上美國,要知道,雄厚的資金是開展大規模、長時間科研探索的重要保障,可當時這對於中國來說卻是極為稀缺的資源。
另一方面,人才的儲備和吸引也面臨諸多挑戰,在全球範圍內吸引頂尖人才的能力還比較薄弱。所以,在當年的關鍵技術統計中,僅有 3 項能夠領先。
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提到公布這一數據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
它原本由澳大利亞政府國防部門全權出資,初衷或許是想做一個相對客觀的 「傳聲筒」。
可隨著不斷地進步,國防部門出資減少,新力量注入後,其立場逐漸發生偏移,慢慢變成了臭名昭著的 「反華智庫」,這也讓其公布的數據多了幾分值得玩味的地方。
多年來中美科技投入與成果變化
美國曾經在科研上有著極高的投入熱情,早些年投入資金占 GDP 的比例能達到 2%,這一高投入也為其科技霸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美國在科研上的投入占比卻逐年下滑,已經下降到了 0.7%,漸漸放慢了速度。
而中國更是後來者居上,我國對科技研發越發重視,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如今科研投入占 GDP 的比例已經攀升至 2.25%,在全球各國的科技投入排名中,中國以美國 49.57% 的投入體量穩居第二。
而且這個投入規模相當於德日英法加意六國總和的 2.15 倍,可見我國在科技投入上的決心與魄力。
在這樣不同的投入態勢下,科技成果方面也呈現出了不同的景象。
直到2024 年的數據直觀地展現了兩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 「戰績」,我國在 125 個前沿科技中取得了 39 個第一,占比達到 31.2%。
這個成績相當亮眼,僅次於美國的 56.8%,已經把眾多歐洲老牌強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例如在農業科學領域,我國科研人員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諸多難題,實現了種植技術、農產品質量提升等多方面的突破。
新型高性能材料不斷湧現,更是廣泛的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設備等眾多行業都得了顯著成果,為我國的科技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另外就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熱門領域人工智慧,全球 AI 專利排名就是一個重要的參照指標。
在這個排名中,中國展現出了強大的創新能力,占比達到 37%,我國在人工智慧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美國僅占 28%,似乎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腳步稍顯遲緩。
不過,在半導體領域,情況又有所不同,美國憑藉其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在高端晶片(如 7nm 以下製程)方面依舊占據著絕對的壟斷地位,掌控著 90% 以上的市場份額。
而中國也並未因此而停滯不前,通過自主創新、攻堅克難,在成熟製程的半導體製造上已經實現了自主可控
為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築牢了根基,也讓我們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2024 年關鍵技術中美排名的驚人變化
2024 年這一年的科技格局再次因一組關鍵技術排名數據而引發了軒然大波。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又一次發布的關於 64 項核心關鍵技術排名情況,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不已。
曾經在關鍵技術領域占據著近乎絕對優勢、占比高達 94%的美國。
如今卻只在 7 個領域還能保住世界第一的寶座,而中國,這個曾經僅占 5%、在科技之路上奮力追趕的國家,如今竟在 57 項關鍵技術領域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