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得都不像歼-36,有什么资格管自己叫6代机?”】
长得和歼-36都不一样,这样的飞机还能算是6代机吗?想中国的作业都抄不动,日本军迷的心态彻底崩了。
在大约一周之前,国内的一些社媒平台上曾经流传过一组神秘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种采用无尾布局的隐身飞机,据说是由贵为“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工大某科研团队搞出来的技术验证机。因为这款飞机的许多特征都和去年末被曝光的成飞歼-36、沈飞歼-50两款飞机十分相似,所以就有分析认为,这搞不好就是中国在搞的第3款6代机,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给歼-36和歼-50打辅助的“无人僚机”。
过了几天之后,这款神秘的无尾隐身无人机(简称西六)的有关信息传播到了国外,并引起了很多外国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这其中就包括向来都喜欢拿着显微镜观察中国科技发展动态的日本军事爱好者。油管上有个昵称@魔理沙的战斗机的日本军事博主,还为这款飞机专门制作了一期视频节目。
这个视频原本旨在探讨世界范围内的6代机“去垂尾化”的技术风潮,然而,当中日两国新一代战机的设计哲学被并置在聚光灯下的时候,一场单纯的技术讨论就慢慢演变成了对中日两国的国家战略、工业实力乃至民族心理的深刻拷问。
去年横空出世的歼-36和歼-50给日本带去的心理震撼至今没有过去,结果如今继南六和北六之后,冷不防又冒出了个西六,而反观日本这边呢?所谓的国产隐身战机搞了20多年,到现在依然连个屁都憋不出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我估计你的心态也得崩。
传说中的“西六”
日本军迷之所以对西六的出现感到破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尽管西六在功能定位上可能只是一款给歼-36和歼-50打下手的“无人僚机”,但因为它应用了无尾布局等具有典型6代机特征的领先设计,所以它在设计理念上反而要超过目前日本和英、意两国联合研制的下一代有人驾驶隐身战机——“全球战斗机项目”(GCAP),日本人管这玩意叫F-X。
英、日、意三国联合研制的GCAP,日本称为F-X
虽然F-X号称也是“6代机”,但因为它在设计上仍然保留了垂直尾翼,有歼-36、歼-50和西六这些采用了无尾布局的隐身飞机的珠玉在前,理念明显更加落后的F-X似乎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被称为6代机。
对于这个观点,@魔理沙的战斗机在他的视频中隐晦地表示了认同。他也觉得歼-36和歼-50的横空出世其实已经为6代机该怎么搞制定了一个普世标准,现在冒出来的西六则是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一款飞机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被称为6代机?一个最直接的判定标准就是,看你长得和歼-36、歼-50像不像,长得像那你就是,不像那你就不是。F-X长得像歼-36吗?长得像歼-50吗?很显然,都不像。如果非要给F-X找个爹的话,用评论区里一位日本网民的话:“日本的6代机,整体来看难道不是更像拆了鸭翼的歼-20吗?”
想当年,我们好不容易搞出了歼-20,结果老有些看我们不爽的老外,硬是要给歼-20“找爹”,一会儿说歼-20是抄美国F-22的,一会儿又说是抄苏联的米格1.44的。
不开玩笑地说,F-X长得确实很像是了拆了鸭翼的歼-20
现在好了,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歼-20给外国人的新飞机当爹了,而且当的还是日本“6代机”的爹。此刻的我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
【日本6代机的技术窘境:不是“不需要”,而是“抄不动”】
为什么中国的6代机非要取消尾翼不可?关于这个问题,视频中是这样介绍的:
第6代战机的竞争,首先体现在对物理定律的挑战与妥协上。垂直尾翼,作为飞机的传统部件,在提供航向稳定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雷达反射源,如同给隐身战机穿上了一件“显眼背心” 。取消它,意味着将隐身性能推向极致,但代价是飞机将变得“天生不稳定”,对飞控技术的要求呈指数级增长 。
中国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但同时回报也最为丰厚的道路。从歼-36到西六,中国6代机的核心设计理念之一,就是要搞彻底的“无尾化”,目标就是要把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做到像美国的B-2轰炸机一样小——小到只有0.001平方米,小到比一只飞鸟还小,让对手的雷达难以分辨 。
为了驾驭这匹桀骜不驯的“技术野马”,中国的6代机方案几乎是在挑战现代航空科技的极限。通过一系列不计成本的激进豪赌,中国几乎是把人类军用航空器的技术天花板给拉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而中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款具备超远作战半径(超过2500公里)的进攻性平台,其威慑范围足以覆盖关岛、阿拉斯加等美军在第二岛链的关键节点。争取来犯之敌消灭在远离中国本土的第二岛链之外。
相比之下,虽然同样号称是“6代机”,F-X无论技术还是理念都要比歼-36保守得多,这一点从其保留着倾斜式双垂尾的“稳健”方案上就能看得出来。
那么,为什么F-X要去死磕这样一个明显比歼-36落后的技术方案呢?对此,@魔理沙的战斗机是这样解释的:
其一是短距起降需求:日本拥有大量离岛机场,其中许多跑道长度不足2000米。在这些机场,尤其是在侧风条件下,垂直尾翼能为飞机低速起降提供关键的航向稳定性。
其二是巡航经济性:日本广阔的防空识别区,要求战机必须具备长时间执行亚音速巡逻任务的能力。保留垂尾可以减少飞控计算机的频繁介入,从而提升燃油效率和机械可靠性,更契合其防御性战略。
歼-36
一言以蔽之,F-X之所以要保留垂尾,这是基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状况”和“专守防卫”国策作出的“理性决策”。
听起来好像还挺合理的对吧?但其实就是个屁。照你们日本人这么说,歼-50将来是要上航母的,航母的起降距离难道不比离岛机场短多了?歼-50有说因此就保留垂尾了吧?
歼-50
菜,就多练;输不起,就别玩。没有那个技术实力,搞不出来就说搞不出来,非要扯什么“地理状况”和“国情不同”,扯来扯去,说穿了不就是掩盖F-X背后更深层次的技术无奈和产业困境吗?
围绕着自家的新飞机还没搞出来就已经落后中国一代的尴尬现状,很多日本网民都在评论区里留言表达了不安,其中最高赞的一条我觉得说得很有意思,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
中国采用了被形容为“饱和式攻击”的研发模式。由成飞、沈飞、西飞等多个飞机设计单位并行推进,据说一度曾有多达8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在竞争,其中4种进行了低空飞行测试。所谓的全球第6代战机之争,实际上只不过是成都、沈阳和西安这三座中国城市的内部竞赛罢了。
这种举国体制支撑的模式,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较高的试错成本,但也带来了技术冗余和快速迭代的优势。正是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底气,让中国敢于挑战技术难度最高、但潜在收益也最大的无尾翼方案 。
而反观日本呢,作为F-X项目主承包商的三菱重工,在无尾翼验证机的技术积累上存在明显短板。“日、英、意3国都缺乏无尾翼飞机的(实验)数据……如果现在才开始制造实验机,项目延期将是致命的。”
因此,F-X之所以选择保留垂尾,与其说是什么“地理状况”“国情不同”,倒不如说是一种“务实的风险管理策略”。据估计,F-X在设计上高达80%复用了F-2、F-35等战机项目的成熟技术,其目的就是规避巨大的研发风险和不可控的成本飙升,确保项目能在2028年左右的预定节点交付。
至于为什么是2028年,这完全是因为日本对所谓“台海有事”等潜在冲突爆发时间的紧迫感,宁愿“以空间换时间”,牺牲未来的技术升级潜力,也要优先确保装备的按时到位。
【中日6代机之争:一场关于工业体系与民族信心的终极对决】
除了要干涉台海局势之外,要想理解日本人在F-X上的保守选择,还必须将其置于美日同盟及美国自身技术困境的复杂背景之下 。
首先,美国自身的6代机项目也陷入了分裂与混乱。美国空军的“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项目倾向于无尾翼,而美国海军的FA-XX项目则可能保留微型垂尾,这反映出了美国各军种间的利益博弈与技术分歧 。
F-47(NGAD)至今还只是个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
更具戏剧性的是,FA-XX项目预算在2025年一度被削减94.7%,濒临死亡,后经国会紧急介入才得以恢复 。
很显然,一个自身路线不定、项目管理混乱的美国,是无法给日本提供清晰可靠的技术指引。日本不是不想吃现成的,也不是不想抄美国爸爸的作业。问题是这6代机连美国都不知道该怎么搞,它就是想抄又能抄谁去呢?
其次,历史上的惨痛教训让日本心有余悸。有日本网民控诉,美国曾利用政治压力,强制“收割”了日本的关键技术 。
例如,在F-2战机合作开发期间,美国获取了日本TDK公司的溅射镀膜隐身涂料技术和三菱电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数字波束形成(DBF)专利 。这段被视为“技术殖民”的历史,让日本在与美国的技术合作中始终抱持戒心。
日本的F-2战机本质上就是某种美国F-16的山寨货而已
因此,F-X之所以选择相对保守的技术路线,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为了避免在核心技术上过度依赖一个既不可靠、同时又可能割自己韭菜的爸爸,防止陷入更复杂的技术与政治纠纷之中。
当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大到难以弥合的时候,日本网民对于6代机定义权的争夺,便转向了心理层面。在@魔理沙的战斗机视频评论区下方参与互动的日本网民,就生动地展示了这种从技术辩论到心理防御的转变过程。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日语留言,清晰地呈现了日本人在认知失调下的心理撕裂:
“在我们还在嘲笑中国产品是‘山寨货’的时候,人家早已达到了我们无法企及的水平”
“为什么中国造出来的飞机不装垂直尾翼呢?大概是因为比起从零设计,中国人还是觉得抄现成的设计更简单吧。”
“看看歼-36的那个三发布局,为什么中国人要采用这么怪异的设计呢?还不是因为中国发动机的推力不足吗?和中国相比,日本的次期战斗机(F-X)预定在机头以外也搭载多个能够接收多波束的雷达。敌机如果用雷达索敌,在发现次期战斗机之前,我们就能确定敌机位置。我觉得我们的这项技术是比中国的隐身技术意义更大的技术革新。”
“真是的,为什么要取消垂尾嘛,战斗机这种东西难道不是因为有垂尾才帅吗?”
我不知道这些日本人知不知道“马超”的鼎鼎大名,但此时此刻,他们在留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子酸腐气息,给我的感觉真就是和“马超”一模一样的。
这种从技术批判退化到特殊性辩护,再到美学寻求慰藉的叙事轨迹,在近十几年中日军工竞赛中反复上演。从当年红极一时的“心神”验证机对标歼-20,到XF9-1发动机对标涡扇-15,再到如今F-X对标歼-36,面对中国的每一次技术碾压,日本人的话语体系都经历着类似的退守。
当技术上无法胜过中国的时候,所谓的“美学语言”就成了一部日本人那所谓尊严最后的避难所。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缓解机制”。
日本的“心神”技术验证机
如果你们觉得这期节目里头提到的很多东西听不懂的话,请不要觉得灰心,因为其实我也不太懂。这期节目之所以能出来,一半功劳要感谢群里为我耐心扫盲的军迷朋友,另一半则要感谢为我反刍知识的狄熙客同志。
但是技术上的事情我虽然不懂,舆论上的事情我还是懂一点的。我不知道歼-36的无尾布局相比F-X的有尾布局到底先进在哪儿,但是我知道,二者的这个“微小差异”已经让一些日本人道心破碎了。
我在之前就提出过一个观点:像歼-20和歼-36这样的隐身战机,它们存在的意义绝非仅仅作为一款先进武器,作为舆论战和认知战工具同样是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
歼-20
6代机这个东西,有和没有完全是两码事,有一款和有几款又是两码事。考虑到现在的日本连5代机都没搞出来,中日之间这一来一去,那可就差了六码事了。
这不单单是中日工业体系的较量,同时也是两国民族信心的对决。最终,这场角逐的胜负,不单单在于谁率先应用了某项尖端技术,也在于谁能构建一个更具战略定力、资源整合更为高效,而且能包容必要试错成本的强大航空工业生态系统。
当日本人还在为“垂尾帅不帅”这么点屁事保守残缺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中国在6代机这张考卷上写下的解题公式,已经难到让他们连抄作业的勇气都快要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