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作出決定,不再同捷克總統交往,話音剛落,捷克回應2句話

中方作出決定,不再同捷克總統交往,話音剛落,捷克回應2句話

2025年8月12日,外交部发布会的一句话,牵动全球神经。中国宣布:不再同捷克总统帕维尔进行任何官方交往。短短一昼夜,国际社会气氛骤然紧张。

冷战阴影下的裂痕

捷克曾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早建立友好往来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赴捷克游客高达32万人次,为捷克旅游业贡献超过120亿克朗。随着“一带一路”合作推进,中捷经贸额连年攀升,中国成为捷克在欧盟外最大贸易伙伴。然而,2021年起,捷克高层对华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涉台、涉藏言行频发。2023年,帕维尔上任后,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欧洲有事”,并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话。捷克对北京与上海的友城关系也被解除,“去共化”法案逐步推行,这些举动直接挑战中方核心利益红线。

2025年7月底,帕维尔结束日本访问后,绕道印度达兰萨拉,与达赖喇嘛会面。达赖长期被中方认定为分裂势力核心,这一行为被中国外交界视为赤裸挑衅。外交部多次警告未果,最终做出断交式决策。

捷克总统府随即以两句话回应:“帕维尔的行为完全属于私人性质,目前中捷高层之间并无直接沟通,因此这一举动并未改变目前情况。”这样的表态明显试图淡化事态,回避对事件的政治责任。

贸易数据骤变与现实冲击

2025年上半年,捷克对华出口同比下滑19%,汽车零部件出口跌幅达37%,机床设备出口下滑42%。斯柯达汽车在华合资工厂产量缩减2.3万辆。大众集团随即削减对捷克供应商订单,捷克工业联合会主席公开批评政府外交政策“让企业买单”。

旅游业损失同样惨烈。2025年上半年中国赴捷游客仅2.1万人,同比暴跌93%,旅游收入大幅缩水。布拉格等城市酒店、餐饮、交通行业普遍反映经营压力剧增。

8月上旬,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介会在布拉格如期举行。130多家捷克企业积极参展,捷克工贸部官员公开表示“进博会是深化对华合作的重要渠道”。政界与企业界态度分化,经济界对失去中国市场的担忧愈发明显。

外交风暴与大国博弈的现实断面

法国《世界报》评论称,此次事件令捷克在欧洲“极度孤立”。德国外交系统私下建议本国企业“避免被卷入捷克的外交漩涡”。美方反应更为冷淡,美国国务院仅以一纸声明“关注”,未提及任何实质性援助。与此同时,美国企业加速扩张在华业务,特斯拉宣布追加上海工厂投资,抢占捷克汽车零部件流失后的市场份额。

中方“封杀令”只针对帕维尔个人而非捷克整体政府和人民。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此举意在表达对帕维尔严重损害中国主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对比立陶宛事件,中方已不再采取被动反制,而是主动出手,维护核心利益。

帕维尔的身份背景也让此次事件充满复杂性。作为捷克历史上首位“北约将军”,帕维尔长期担任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冷战阵营对抗思维根深蒂固。他把对华强硬当作赢得国内右翼选民和西方盟友信任的重要筹码。2025年9月即将举行捷克议会选举,帕维尔急需通过外部强硬姿态拉抬声望。多项制度性“反华操作”被密集推出:涉台、涉藏、制度立法、城市外交多线并进,逐步将捷克推向中欧地缘博弈的前台。

悬念与后果

中捷关系的裂痕,远不止表面外交往来中断。捷克经济高度依赖对华出口,制造业、汽车、机床、旅游等多条产业链深度嵌入中方市场。2025年上半年,捷克对华出口的断崖式下跌,直接导致国内制造业就业压力陡增。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5年7月捷克制造业失业率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斯柯达、泰塔、捷信等企业纷纷缩减本地工厂用工规模。

被外界普遍关注的还有国内政策分化。捷克工贸部、企业界多次呼吁恢复对华合作,认为“政治冒险”不应以普通工人和企业利益为代价。与之相对,政界高层在选举压力下“逆风而行”。两种声音背后,是捷克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三重割裂的现实。

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持续上升。2025年5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访华,签订多项投资与基建合作协议;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公开表示“不会在台湾、西藏等问题上挑战中国红线”;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与捷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主流国家并未跟进帕维尔的激进行动,反而在关键节点上选择务实与低调。

中方的主动反制并不仅限于外交层面。据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2025年前7个月中国对捷克直接投资合同额同比下降41%。多家中资企业暂停对捷克新项目投资。中国出境游平台“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8月捷克旅游目的地预订量同比下降96%,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申根国家之一。

多重压力下的捷克抉择

捷克总统府回应“帕维尔的行为属于私人性质”,试图将高度政治化事件降格处理,但国际社会并未买账。欧盟内部多国政府明确表态“捷克应自行承担外交后果”,未有国家公开力挺帕维尔。欧盟委员会发言人重申,欧盟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呼吁各成员国避免采取激化紧张的单边行动。

捷克国内社会反响分裂。工会、企业家协会、旅游业联盟公开表达焦虑,要求政府调整对华政策。部分媒体评论认为,捷克应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定位,避免因个别领导人的冒险行为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帕维尔阵营则继续强调“价值观外交”,将对华强硬视为维护欧洲战略自主的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捷克与台湾的互动并未获得西方国家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台湾对捷克的投资规模依然有限,新增订单难以弥补对华市场的损失。2025年7月,捷克对台湾出口额仅为1.2亿欧元,不及同期对华出口的十分之一。经济现实,让部分原本支持对华强硬路线的政客态度逐步转变。

国际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8月发布报告指出,捷克在中欧地缘博弈中“高举高打”,但缺乏实际经济与战略支撑。报告建议,捷克应在欧盟框架下寻求与中国的务实合作,维护本国企业和民众的经济福祉。

中方封杀令的象征意义已远超双边关系本身。外交、经济、产业、社会各层面均受波及,捷克的对外政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未来,捷克如何在大国博弈与本国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

参考资料:不顾中国再三警告,捷克总统挑战中方红线,外交部:不再与其交往

2025-08-12 22:14·袁周院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