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军贸格局又现惊天逆转。原本业界公认“板上钉钉”的中国歼-10C出口印尼大单,被土耳其KAAN五代机强势截胡,价值高达100亿美元。根据2025年8月最新《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亚洲新兴国家军购增速已连续三年全球第一。
印尼选择五代机,军购逻辑全线升级
印尼空军长期受困于装备老化。F-16、苏-27/30虽曾是主力,但飞行小时数、零配件储备和战斗力已难以满足印尼在南海及周边区域的控制需求。2023年,印尼防长普拉博沃直言,若无五代机加持,2030年后印尼空军威慑力将大幅下滑。此番公开表态后,印尼国防部启动新一轮军购调研,目标不仅是“买飞机”,而是让空军体系迈向现代化。
这一波采购风向转变,反映出印尼防务战略的升级——不再局限于单纯武器采购,而是强调平台的可持续作战能力、技术适应性和本土化潜力。过去一年,印尼军方高层多次公开表示,采购新战机的核心是兼容性、后续维护能力与性价比。歼-10C等“三代半”多用途战机,因其在巴基斯坦等国实战表现抢眼,最初成为印尼采购名单上的首选。
印尼空军曾对歼-10C的航电、载弹量(11吨)、价格区间(约4000至6000万美元)高度认可。2024年底,中印双方甚至传出“42架订单”风声,印尼主流媒体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方案已胜券在握。彼时,法国阵风、韩国KF-21等也曾列入备选,但阵风单价高、KF-21技术转移谈判未果,未能与歼-10C抗衡。
土耳其KAAN逆势突袭,重塑亚洲军贸格局
本年度印尼空军采购案走势历经戏剧性反转。2025年6月初,土耳其推销团队在雅加达悄然亮相,带来KAAN五代机方案。与传统军售不同,KAAN不仅仅是卖飞机,还包括技术转让、联合生产、维修共享、源代码开放和本地产业链合作。印尼团队随即飞往伊斯坦布尔,短短数日内谈判升温。
6月11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临雅加达防务展,印尼与土耳其签署“历史性百亿美元大单”:48架KAAN五代机,首批2028年交付,协议覆盖技术转让、本地组装、20%开发成本分担以及无人机工厂、维护体系协作。PTDI等印尼本土企业全程参与。7月26日,伊斯坦布尔防务展上,双方完成最终合同签署,协议还包括两艘护卫舰。
付款方式也极具吸引力:百亿美元分10年支付,每年仅10亿美元,极大分散印尼财政压力。印尼国防部随后公开声明,此举不仅能提升空军战力,更能加速航空产业现代化。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则称,这是发展中国家间合作的典范。
五代机热潮下的隐忧与现实
表面上,KAAN五代机方案数据“亮眼”:双发、隐身、AESA雷达、超音速巡航、可挂AIM-120导弹。然而,全球防务分析师普遍指出,KAAN目前仅为原型机,2024年2月首飞,至今仅试飞3次。发动机依赖美制F110,隐身材料、航电、弹射座椅等多项核心部件需进口。国产发动机预计最早2032年才能装备。
俄罗斯军事专家科罗特琴科最新评论认为,KAAN与歼-10C同属“四代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五代机仍有8-12年技术积累差距。美国《大众机械》分析称,土耳其自身基础工业设施有限,大型风洞、材料研发能力短板明显。西方媒体普遍认为,KAAN方案虽雄心勃勃,但量产风险与技术成熟度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印尼军方对这些风险并非不知。印尼空军内部多份文件显示,高层对KAAN的原型状态和交付延期持谨慎态度。之所以仍然推进合作,核心在于“自主可控”战略诉求——印尼希望通过参与开发、掌握生产环节,突破对传统武器供应国的依赖,构建本国航空工业体系。
中国军贸遭遇挑战,反思与转型迫在眉睫
印尼转向土耳其方案,让中国歼-10C“现货即得”的优势失效。中国军贸团队在谈判中强调性能、价格与实战经验,但印尼空军更看重深度参与、技术转让、产业链协作。土耳其KAAN方案所承诺的本地组装、源代码开放、维护体系共享、联合工厂建设,正好击中印尼追求“造飞机”能力的痛点。
中国方案未能拿下订单,并不意味着完全失去印尼市场。印尼高层多次表态,未来仍有可能采购中国舰艇或其他防务产品。印尼军方也强调,歼-10C依然是“性价比之选”,只是目前阶段,国家战略更倾向于技术升级和产业自立。
军贸市场逻辑已明显转型。单纯的装备输出早已不能满足新兴市场用户。新一代采购者强烈要求技术路径、产业链深度合作、联合生产与本地化能力。这一趋势下,传统军售强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国军工企业正加快调整战略,探索联合研发、产业协作、综合维护等多维度合作新模式。
亚洲军贸竞争进入“体系输出”时代
印尼此次军购“弃中选土”,并非孤例。2025年SIPRI全球军贸报告显示,亚太地区新兴国家军购总额已占全球军贸市场近三分之一。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在密集引进新型战机,并同步推进本土工业升级。土耳其依靠产业链多元化、技术转让和灵活付款方式,在亚非市场打开局面。
日本、韩国、印度等国也在加速发展自主五代机,试图摆脱对传统西方军工巨头的依赖。全球军贸竞争已由“谁武器先进”转变为“谁能带动本地产业、提升合作国自主能力”。产业协作、技术转让、人才培训、维护共享,成为新一轮军贸竞赛的关键筹码。
这一趋势促使中国军工必须反思。在装备先进性、实战检验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满足合作国的产业升级诉求,成为决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联合研发、协同生产、技术转移、全生命周期服务等“体系输出”能力,正在成为军贸新标准。
印尼军购案的急转直下也给所有军工出口国敲响警钟。无论是产品力、服务体系还是合作模式,都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未来,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合作方“造飞机、建产业”的深层需求,才能在国际军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亚洲军购潮的背后,是技术话语权和产业主导权的竞争。印尼、土耳其的合作只是一个缩影,未来类似案例必将层出不穷。中国军工唯有主动迎变,才能把握新一轮全球军贸格局调整的主动权。
参考资料:埃尔多安:土耳其将向印尼出口48架第五代战机“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