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这位老人活到100岁,头脑依旧相当清晰。2023年他庆祝百岁生日时,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如果真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地步,全世界大概只有三个国家敢直接攻击美国本土,其他国家估计都会三思而后行。这番话一出,网络上立刻炸开了锅,许多人纷纷猜测他究竟指的是哪几个国家,为何会这样断言。基辛格可不是随便说话的人,他从尼克松时代起就在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安全顾问职位上操盘过诸多重大外交事务,他的话虽有人觉得有些陈旧,但毕竟有分量,值得认真聆听他的分析。
2023年5月27日,基辛格迎来了他的100岁生日。在接受采访时,他谈到了全球冲突的风险,尤其是大国之间如何避免全面战争。他的判断是,敢打美国本土的只有朝鲜、俄罗斯和日本这三个国家,而中国则被他排除在外。基辛格选这三国,主要依据是它们之间的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战略心态。
朝鲜和美国的矛盾已有70多年,始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那时,美国带领联合国军大规模轰炸了朝鲜北部,战争结束后又在韩国驻军,对朝鲜实施持续的经济制裁。朝鲜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自卫,到2023年,他们已多次试射洲际导弹,理论上能够威胁到美国西海岸。基辛格认为,朝鲜长期被国际封锁和孤立,若世界陷入大战混乱,朝鲜可能会放手一搏,赌上一切,因为对他们而言,现状已十分严峻。
俄罗斯则是美国的老对手。冷战期间,美苏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差点导致直接冲突。如今,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觉得自己的安全空间被不断压缩,2022年乌克兰冲突就是这紧张局势的导火索。俄罗斯拥有大量核武器,包括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能够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基辛格认为,俄罗斯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与美国硬碰硬,因为它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武库,双方都具备相互毁灭的能力。
说到日本,可能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它是美国的盟友,二战后靠美国的扶持重建国家,且美军仍驻扎在日本。然而,基辛格提到了日本特有的历史文化,像战国时代的“下克上”精神,即下层阶级翻身争权的传统。他观察到日本右翼势力正在崛起,推动修宪,将自卫队改组为真正的国防军。日本科技实力强劲,能制造先进导弹。在全球局势混乱时,日本可能会借机摆脱美国的控制,甚至率先采取行动对驻日美军基地发动攻击。
那中国为何没被列入这三个国家?基辛格曾多次访华,对中国政策十分熟悉。他指出,中国军费占GDP比例相对较低,约为1.3%,且其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发展航母和导弹主要是防御南海及台海地区。中国经济与全球高度融合,海外投资数万亿美元,战争只会让自己遭受巨大损失。基辛格认为,中国追求的是经济发展,而非同归于尽的军事对抗。他特别提醒,大国之间要避免陷入安全困境,防止互相猜忌升级成军事冲突,尤其是在核武时代,任何误判都可能带来灾难。
基辛格的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多年目睹的大国博弈经验。比如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都手握核武器,互相威胁,但最终靠外交手段避免了核战争。他在书中曾提到,世界秩序需要靠力量平衡维持,而非一方压倒另一方。现如今,俄罗斯现役核弹头超过1700枚,朝鲜拥有几十枚核弹头,日本虽无核武但具备快速发展潜力。这些国家都有其与美国对立的具体理由: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不满,朝鲜因制裁愤怒,日本想寻求更大独立性。中国则走的是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体系的道路,军力增长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非对外挑衅。
话说回来,基辛格去世后,他的观点依然在外交圈影响深远。2023年11月29日,他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葬礼上聚集了多位美国政要。他留下的遗产提醒美国,不能把所有国家都视为敌人,尤其是中国,双方需要学会共存共荣。
到了2024年和2025年,全球局势虽然依旧复杂,但并无根本性变化。乌克兰冲突仍在持续,台海局势紧张,但中美贸易额依然保持高位。2025年7月,日本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推动修宪,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这似乎验证了基辛格对日本的担忧。朝鲜核试验持续,俄罗斯的核力量也在现代化更新。中国的军费保持稳定,继续强调和平发展。
细究这些国家为何具备这种潜力,朝鲜的导弹技术发展尤为突出。自2006年首次核试验以来,到2017年实现洲际导弹试射,射程逐步延伸,足以覆盖如洛杉矶等美国重要城市。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针对朝鲜核项目通过制裁,已达九次,但这不仅未能阻止朝鲜,反而让它更加孤立并专注于军事发展。基辛格认为,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绝望的防御逻辑,而非主动挑衅。
俄罗斯的核三位一体——陆基导弹、海基核潜艇和空基核武器,都在不断升级。其最新的萨尔马特导弹能携带多个弹头,精度极高。自1999年波兰加入北约,到2004年波罗的海国家加入,俄罗斯感到被步步紧逼,安全缓冲区被逐渐侵蚀。
日本的右翼势力自安倍时代开始持续壮大,修宪势力在议会拥有优势。2022年选举后,自民党掌控参议院,积极推动将自卫队写入宪法第九条。日本在科技上具备制造精度极高的固体燃料导弹能力。一旦美日盟友关系破裂,日本很可能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更具进攻性的军事手段。基辛格之所以排除中国,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从敌对逐渐转为合作的历程。
基辛格的预测核心思想是:世界大战并非史诗般的英雄决斗,而是多数国家都不愿意打,但某些被逼到绝境的国家可能铤而走险。美国本土安全是底线,但全球政策不能仅靠威慑,还要努力解决冲突根源。对朝鲜70年的制裁,结果是它核武更强;北约东扩,引发俄罗斯反弹;对日本的援助,促使其希望获得更大自主权。这些都是历史的循环,基辛格的提醒是:千万别重蹈覆辙。
他的分析接地气,非空洞理论,而是直言不讳地提醒大家,大国博弈像柔道,关键是用巧劲化解矛盾,而非硬碰硬。核武时代的同时,人工智能武器逐渐崛起,误判风险进一步加大。俄罗斯拥有北风之神级核潜艇,能从大西洋发射核导弹;朝鲜火星系列导弹具备地下发射能力,难以防范;若日本转轨,技术转换速度极快。中国之所以不参与进攻逻辑,是出于战略选择和平发展,军费主要投向防御体系。
基辛格的这番预测在亚洲媒体广泛流传,因中美关系敏感。2025年日本选举结果显示,修宪派势力稳固,自卫队可能走向更具攻击性的方向。俄罗斯核武库据估算超过5000枚弹头,现役战略核弹头约1700多枚。中国核弹头数量约350-500枚,政策未见改变。朝鲜核弹头可能超过50枚。这些数据表明,基辛格选中的三国确实具备对美构成威胁的能力,其他国家要么实力不足,要么缺乏意愿。
他的观点逻辑是:恩怨 能力 心态 = 潜在威胁。朝鲜恩怨最深,能力有限但针对性强;俄罗斯均衡且有底气;日本潜力隐蔽。日本从室町到战国的“下克上”文化影响深远,基辛格认为这在现代乱局中可能复苏。中国的恩怨主要是贸易和科技争端,非军事对抗,能力强但心态较为平和。
基辛格去世后,美国外交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他的思路,对华竞争但未脱钩。2024年,中美签署若干科技协议,限制虽升级但对话增加。乌克兰问题上,北约未直接派兵介入,符合基辛格避免硬碰的建议。朝鲜发射导弹后,美国选择加强韩国基地防御,而非直接攻击朝鲜本土。日本大量采购F-35战机,但仍高度依赖美国支持。
这个预测的深意在于: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盟友可能变对手,敌人也可能转为伙伴。基辛格百岁之言,基于其见证过的冷战、越南战争及中东冲突。如今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经济衰退加剧冲突风险,但大国间核威慑力量让局势保持冷静。朝鲜虽贫穷但军力强大,俄罗斯资源丰富经济疲软,日本经济发达但战略空间有限。中国坚持平衡发展,不搞零和博弈。
这番话提醒世人,战争绝非游戏,基辛格的言论质朴且务实,核心是在告诫大家别轻易挑事,外交上多用脑子,避免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