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動中國我就滅誰!這兩國曾向全球發出警告,如今卻瞄準中國

誰敢動中國我就滅誰!這兩國曾向全球發出警告,如今卻瞄準中國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越南和菲律宾,这两个与中国在历史上有过密切联系的国家,曾经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坚定的友好态度,甚至公开宣称要捍卫中国。然而,渐渐地两国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今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呈现出对峙态势。

千年交织与殖民痕迹

越南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岭南地区纳入版图,北越一带成为象郡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正式进入中国统治的“北属时期”。

此后,越南经历了长达千年的中国治理,汉字、儒家思想和行政制度深深融入当地社会。然而,这种文化亲近并未抹去越南的民族意识。公元40年,征氏姐妹起义反抗汉朝统治,虽最终失败,却成为越南抗争精神的象征。

544年,吕弼建立前吕氏王朝,短暂实现自治。直到唐朝末年中央权威崩溃,938年吴权在白藤江战役中击败南汉舰队,此后,968 年越南丁部领建立 “大瞿越国”,越南成为独立封建国家。

这一千年的交融让越南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痕迹,比如汉字的使用和节庆习俗,又孕育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后来的中越关系中反复显现:既因同源而亲近,又因历史记忆而戒备。

与越南不同,菲律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较为间接。在西班牙殖民之前,菲律宾由分散的巴朗盖(部落单位)组成,与中国主要通过海上贸易往来。中国商船满载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黄金和珍珠,华人社区也在马尼拉等地逐渐形成。

1521年,麦哲伦抵达宿务,开启了西班牙333年的殖民统治。马尼拉成为贸易枢纽,中国货物通过大帆船运往墨西哥,但西班牙对华人持戒心,1603年甚至在马尼拉发动针对华人的暴力行动,导致数千人遇害。

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被美国接管。美国推行现代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英语取代西班牙语,亲美精英阶层逐渐形成。冷战期间,菲律宾成为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与中国的直接联系进一步疏远。这种西方导向的历史,使菲律宾在面对中国时更多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而非历史情感。

从盟友到对峙

新中国成立后,越南和菲律宾都曾与中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但这份友好并未持久。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大国博弈,让两国逐渐从盟友走向对峙。

新中国成立之初,越南是中国的坚定盟友。1949年,中国百废待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在抗法战争中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1954年奠边府战役前,中国派出陈赓将军率领顾问团深入越南,协助作战,物资车队源源不断运往边境。

战役胜利后,法国撤离,越南公开宣称:“谁敢动中国,我就打谁。”此后,在抗美战争中,中国再次倾力相助,提供武器、物资和32万工程部队,保障“胡志明小道”的运输线畅通无阻。

然而,胡志明1969年去世后,黎笋上台,中越关系急转直下。1970年代,中苏交恶,越南倒向苏联,1978年加入经互会并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同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亲华政权。

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爆发战争,中国发动自卫反击战,28天内攻入越南北部,随后撤军。这场短暂的战争让越南元气大伤,两国信任彻底崩塌。此后,边境冲突持续到1980年代末,南海争端又成为新的摩擦点。

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同样曲折。1975年,借中美关系缓和之机,菲律宾与中国正式建交。马尼拉街头开始出现中国商品,经济合作逐渐升温。然而,1986年经济危机迫使菲律宾转向台湾寻求援助,与中国关系冷却。2009年,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菲律宾再次靠拢华盛顿。

2012年,黄岩岛事件标志着中菲关系恶化。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进行的所谓“裁决”,其所谓的裁决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不接受、不承认该裁决。杜特尔特上台后淡化争端,访华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中菲关系短暂回暖。然而,2022年小马科斯上任后,菲律宾开放更多军事基地给美国,重新提起南海问题,立场再度强硬。

两国关系的转变,既有自身利益考量,也有外部势力的推动。美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挑动地区矛盾以遏制中国崛起。

南海争端与大国博弈

如今,中越、中菲关系的焦点集中在南海问题上。这一地区不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还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多方角力的舞台。

越南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争议主要围绕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展开。近年来,越南加强了在争议海域的油气勘探活动,频频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然而,经济上,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港口堆满中国货物,工厂依赖中国设备和技术。

在外交上,越南采取谨慎平衡策略,通过双边会谈和东盟框架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升级。2025年建交75周年之际,中国领导人访越,双方签署铁路、能源等多项合作协议,显示出经济合作的深化。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更为复杂。一方面,中国船只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活动引发渔民抗议和外交交锋;另一方面,2025年双方庆祝建交50周年,菲律宾外长表示愿与中国达成和平协议。经济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投资菲律宾港口和基建项目,马尼拉从中获益匪浅。

然而,小马科斯政府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开放更多基地给美军,显示出对中国的战略戒备。美国航母频繁巡航南海,试图牵制中国,菲律宾成为其重要棋子。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是中越、中菲关系紧张的重要变量。2016年南海对峙中,中国三大舰队集结,迫使美军撤退,显示出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此后,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活动有所收敛,但仍通过盟友施加压力。从韩国“萨德”部署到日本钓鱼岛争端,美国的身影无处不在,旨在遏制中国崛起。

中国的应对:硬实力与软外交并重

面对周边关系的复杂局面,中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既展现军事实力,又推动经济合作。

2016年南海对峙的胜利是中国军事实力的体现。三大舰队出动,舰船连绵,雷达覆盖海面,震慑力十足。此后,中国海军在南海的巡航日益频繁,显示出维护主权的坚定态度。美军活动频率下降,表明硬实力是外交的基石。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深化与越南、菲律宾的经济联系。向越南提供高铁技术,向菲律宾投资港口建设,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这种经济相互依赖为缓和矛盾提供了基础。

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和联合国等平台,寻求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通过多边外交,中国试图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区域秩序,赢得邻国信任。

未来,中越、中菲关系将在大国博弈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继续演变。中越关系预计将维持经济合作与海上分歧并存的格局。越南需要在经济发展和主权诉求间找到平衡,通过对话管控冲突,避免全面对抗。

菲律宾将在中美之间继续摇摆。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倚仗美国,小马科斯政府的政策将视国内民意和国际局势而调整。对话与紧张并存将是常态。

中国需以外交智慧和军事实力,稳定周边环境。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提升国防能力,才能在博弈中赢得主动权。

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的关系,是一部充满波折的历史剧。从千年交织到现代对峙,从盟友到对手,再到寻求新的平衡,每一步都折射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的篇章仍有待书写。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地区国家的共同诉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