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层出不穷的现代海战中,各种尖端装备和武器系统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海战的方式和战斗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驱逐舰作为舰队中的“带刀侍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驱逐舰不仅负责保护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巡洋舰等重要舰艇的安全,还承担着防空、反导、反潜等多重任务。
然而有很多军迷有这样一个疑问,在激烈的战斗中,一旦驱逐舰上的导弹耗尽,它们将如何应对?是选择在友军的掩护下撤退,还是坚持留在舰队序列中作战?
这个疑问好啊,好就好在当今的军事专家和设计战舰导弹的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以055为例,敌方军舰被它锁定后一般是很难逃脱的,因为高超音速导弹太难拦截了。一艘055有112个发射单元,其中有近一半是鹰击-21。咱们按照50枚计算,055把它们发射出去以后,估计能打掉对方一个航母舰队。即便弹药耗尽也没有关系,能发射出去50枚鹰击-21的055,它即便是沉了,那也是传奇。对方一个航母舰队被打掉,这场战役败局就定了,还有没有导弹已经无所谓了。
另一种情况就是,055发射的导弹被拦截或者被敌军规避,那我方的海军也不是傻子,知道射出去没用还一个劲地发射,肯定要改变战术。
也就是说,反舰导弹不是炮弹,不会用火力覆盖的战术,准确来讲它是“狙”,狙击手要么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要么被敌人锁定干掉。一个狙击手能把自己的身上的子弹打完,那他就是传奇,比如抗美援朝的传奇人物张桃芳,这种天才型狙击手是极少出现的。所以海军在设定军舰指标的时候,就没考虑过驱逐舰上导弹打光了会怎么样。
那可以做个假设,如果敌人是倾巢出动,动用几百艘战舰的大混战,驱逐舰上的导弹不够用了,这时该怎么办?杀都杀不完,该退出战斗吗?
不需要。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海战中的驱逐舰并非孤立无援的个体,而是整个舰队协同作战的重要一环。在作战过程中,驱逐舰会与其他舰艇紧密配合,共同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当驱逐舰的导弹耗尽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失去了战斗力,相反,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雷达、声呐等探测设备,继续为舰队提供情报支持,协助其他舰艇发现并打击敌人。
驱逐舰还可以依靠舰载的近防炮、主舰炮等武器系统,对来袭的敌方导弹和飞机进行拦截和打击。这些武器系统虽然射程和威力相对有限,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舰队争取到宝贵的反击时间。此外,驱逐舰还可以利用鱼雷等武器系统,对敌方的潜艇等水下目标进行攻击,进一步拓展其作战范围。
攻击型导弹用光了,还有防御性武器。055上的1130近防炮、红旗9B、一坑四弹的FM-3000N舰对空导弹都可以用,这时它们可以给友舰护航。
另外,现代驱逐舰是海上的信息节点,它可以将雷达探测到的敌军信息传给其它导弹没有耗尽的舰艇,帮助它们继续攻击。导弹耗尽的驱逐舰可以给整个舰队放哨,或者担任救援任务等等,可以干的事情太多了。
如果还想参加战斗那也是可以的,一般而言一支舰队身后跟着的都有综合补给舰。比如我国有901型综合补给舰,这是中国海军最大的一款综合补给舰,其排水量达到4.5万吨,2017年正式入列服役,主要任务就是为其他军舰提供弹药、补给和后勤支持。船上设有7个补给站,能够同时进行多种物资的补给和运输,大大提高了海军的战略灵活性和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055驱逐舰上的鹰击-21打完了,就可以与901补给舰并排航行,然后由起重机把导弹吊装进055,顺便还可以加油。不过战时这种情况是很少见到的,都是一发炮弹定生死。
我国南昌舰单枪匹马就能与美国一个核动力航母编队周旋,当时网上有人担心,怕055的导弹不够用,即便它足够先进也打不过美国航母舰队,导弹打完了就只有挨打的份。
实际上,一个航母编队的舰船数量是很少的,主要就是一艘航母、一至两艘驱逐舰、两艘护卫舰、一艘综合补给舰以及水面下的一艘核攻击潜艇。055打的准,一艘就够了,后面都不需要跟着补给舰。
在人类战争史上,极少见到驱逐舰打到缺弹药的情况,即便是上个世纪一战时期大炮巨舰的时代,炮弹也是足够用的。
最近国际军事圈可真是好戏连台。美国突然开始从欧洲抽身撤退,这操作简直像极了渣男分手时的经典台词:"你是个好盟友,但我得先顾自己。"先是驻扎在罗马尼亚的一个旅级部队接到打包回家的通知,接着连在地中海晃悠的"福特号"航母也收到调令,要跑去加勒比海搞什么"禁毒行动"。 这一连串动作下来,欧洲大陆周边居然连一艘美国航母都不剩了,这可是冷战结束以来头一遭!最精彩的莫过于看欧洲政客们的反应。 罗马尼亚国防部长一边强装镇定说"千名美军留守足够",一边又悄悄透露已经收到了美国送的防空系统当"分手费"。这种故作淡定的姿态,活像被分手后还在朋友圈晒"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的场面话。倒是意大利国防部长说了句大实话:"美国关注与中国的竞争,欧洲必须保障自身防务。" 说起来真是讽刺,欧洲这些国家跟着美国混了这么多年,结果特朗普总统一上台,说撤就撤。波兰人可能还在偷着乐。毕竟他们军费支出占到GDP的4.7%,深得特朗普欢心,暂时没收到撤军通知。但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待遇,反而更凸显出欧洲战略自主性的缺失。 美军这次调整部署堪称"教科书式的打脸"。要知道,就在去年北约还在东翼大搞"坚定飞镖"军演,上万部队秀肌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结果现在说撤就撤,连美国国会里的共和党大佬们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发声明谴责五角大楼"与总统战略背道而驰"。这种内部打架的戏码,简直比《纸牌屋》还精彩。 最惨的可能要数乌克兰了。泽连斯基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初可是把全部家当都押在美国身上,结果特朗普一边说着要调停俄乌冲突,一边把欧洲的防御力量抽走。这就好比你在战场上正和对手打得难解难分,回头发现给你递弹药的队友正在收拾行李准备撤了。难怪欧洲外交官们私下抱怨:"美军要走可以,但好歹留点像样的防空系统再走啊!"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这波操作倒也符合特朗普的"生意人逻辑"。在他眼里,欧洲盟国就像租客。住着我的军事基地,却不肯多交"物业费"。现在房东要把资源调到更值钱的"太平洋商圈",自然就要从"欧洲片区"抽人手。你看他把航母派到委内瑞拉附近"禁毒",表面上是打击毒品,实则是给西半球竞争对手下马威。 值得玩味的是,北约官方对此事的回应异常淡定,说什么"部队调整实属寻常"。但这种官方辞令根本掩盖不了东欧国家的焦虑。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前线国家,可是真金白银扩建军事基地来迎接美军,现在说撤就撤,简直像极了爱情里的单向付出。倒是法国人可能暗爽:早就说过要搞"欧洲军",现在机会不是来了嘛! 从战略层面看,这场撤军风波暴露了欧洲安全体系的脆弱性。那些曾经指望美国保护伞的国家突然发现,这把伞不仅会漏雨,还可能随时被收走。更魔幻的是,就在美军撤离的同时,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攻势正猛。欧洲政客们一边喊着"要加强自主防御",一边又眼巴巴望着大西洋对岸,期待特朗普能回心转意。而现实是,美国连航母都调走了。 欧洲国家抱美国大腿这么多年,现在突然要被"放养",这种不适应感完全可以理解。但往好了想,这或许是个契机。就像被迫断奶的幼崽,终究要学会自己食。只是不知道在欧洲真正学会"独立行走"之前,东翼的防线还能不能撑得住就是了。
此前,美国法院已经作出了裁决,认定特朗普无权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多国征收关税。 而特朗普政府自然“不服”该判决,已将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相关听证会定于11月5日召开。 连英国广播公司(BBC)都直说是 “里程碑式的判决”,毕竟这事不光关系到特朗普本人,更牵扯到美国总统一句话能不能随便拿紧急权力征税,往大了说,还影响全球贸易的规矩,所以不管是美国国内的企业、民众,还是其他国家,都等着看结果。 之前特朗普那股子高调劲儿大家都熟悉,10 月中旬的时候,他还明明白白说 “我想我会去最高法院旁听”,那意思就是要亲自坐镇,给这场听证会再加点 “戏”—— 毕竟他一贯爱搞大场面,也擅长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对事儿的重视,给外界一种 “我胸有成竹” 的感觉。当时不少人都琢磨,开庭那天肯定热闹,媒体镜头得围着他转,他说不定还会在法院门口说几句硬气话,再把这案子和 “美国利益” 绑在一起,赚一波支持率。 可谁能想到,离开庭就剩最后 2…
前言 南海这摊水,不是谁说了算就算了。澳大利亚一架军机闯进西沙空域,被中方战机果断驱离,这事儿里头的意思可不少。 挑衅?还是刻意测底线 据媒体披露,事情发生在10月19日。一架来自澳大利亚的P-8A反潜巡逻机,从菲律宾方向飞来,径直靠近中国实际控制的西沙群岛空域。该机挂的是军用编号,配备的是侦察设备,任务目的十分明确。按照国际通用准则,外国军机若要进入他国领空或敏感区域,得事前通报、获许可。可这一次,澳方显然没有走这个流程。 雷达上那颗目标越来越靠近,中方南部战区迅速反应。出动空中力量,派出战机升空跟踪。此时,澳机并未做出规避动作,反而持续推进,最终已经属于实实在在“越界”进入西沙岛礁控制区的范畴。 这不是偶然。2022年5月,同型号澳机就曾逼近西沙,被中方战机用释放热焰弹的方式驱离。2025年2月,又一架同系列机重演旧剧。三年三次,说明这绝不是误会,而是刻意操作,试图在敏感区域做“靠近侦察”。因此,这次中方应对,既是必然也是注定。 亮剑:不是吓唬,是红线必须守 当口头警告不起作用,侦察机继续推进,就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中方战机出手释放热焰弹,这不是动武打击,而是强烈警告:你踏红线了,必须立刻退出来。热焰弹爆炸会产生强烈红外信号、高温气流,可以干扰对方导弹制导、影响机组人员视线、让飞行状态瞬间变得不稳定。虽然热焰弹本身不会把飞机打下来,但它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 澳防部随后发表声明,称中方行为“不安全、不专业”。澳方强调机组面临“严重风险”。可问题是,他们忽略了自己先闯入的事实。不经允许就冲进别人家院子,之后被喊出来还反过来抱怨主人“太激烈”?这逻辑硬是令人翻白眼。 从中方角度看,这一回合不是示弱,而是亮剑。前期无线电喊话、近距监控、有效警告,这些都在规则框架内。使用热焰弹,是因为别的方式没效果。换言之:不是想儿戏,而是想让入侵者明确知道——越线就要付代价。对方逃得快,从数千公里一路飞回大陆,也暴露了他们的心理不是平静的。这不是科技恐惧,而是对被反制的经验记忆。 公开:不是偶发,而是常态化化斗争 相比以往连声悼念、低调处理的做法,这一次中方通报迅速、细节公开并带有强烈信号。中方国防部称,澳军机“非法侵入”我国空域,并向澳方提出严正交涉。这说明两点:一,中方在主权争议中不再只做被动防守;二,在话语权争夺中,中方希望主动出击。 与此同时,澳方坚持其“在国际空域执行常规任务”,将中方行动批为“不安全、不专业”。两方话语在交锋,不只是空中一架飞机的问题,而是规则、主权、话语权的角力。在这种背景下,澳机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侦察,而是“主动卷入战略棋盘”。中方的应对也不仅仅是技战术,而是战略态度的体现:南海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后院。试探、侵犯都必须承担后果。 警醒:谁以为后院没人管?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并非孤军行动。它正卷入由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多国舰机频繁出现在南海及其周边。澳方之所以频繁出动,是希望在联盟中展现价值,同时也在试探中国在该地区的反应。可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真正估计到,中国在这一片海域的意志与能力?…
中美高层刚结束会谈,王毅外长与美方的对话刚刚为两国关系定下基调,特朗普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在台湾问题上“变脸”,五角大楼直接施压日澳,要求它们在中美台海冲突中明确角色。这一动作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焦虑,更让日本和澳大利亚陷入两难——是追随美国卷入战争,还是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中立? 美国五角大楼“逼宫”日澳,台湾问题成“试金石” 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愈发激进。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报道,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科尔比在过去几个月里频繁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国防官员会谈,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果中美因台湾爆发冲突,日澳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美国在试探盟友的底线——是否愿意在中美对抗中充当“马前卒”,甚至直接军事介入台海。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日澳的反应却让美国失望了。据《金融时报》披露,日澳国防官员对美国的提问感到“沮丧和震惊”,因为美国自己都未明确表态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却要求盟友提前“选边站”。更关键的是,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 日澳为何拒绝“站队”?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是关键 面对美国的施压,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愿为美国的霸权买单。 首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澳大利亚不支持对台湾采取“任何单边行动”,并强调“不希望现状发生任何改变”。这一表态直接反驳了美国的施压,表明澳方不愿卷入台海冲突。此外,阿尔巴尼斯访华时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凸显中澳经贸合作的紧密性——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铁矿石、农产品等关键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因台湾问题与中国交恶,澳大利亚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次,日本的态度同样谨慎。日本外相岩屋毅此前在吉隆坡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时重申,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没有改变。更关键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认为“日本依赖美国而被迫服从”的逻辑不可接受。此外,日本被曝因“黑金事件”政治丑闻受美国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美国操控的不信任。 日本外相岩屋毅(资料图) 美国的真实意图:逼盟友“消耗”,自己坐收渔利? 美国为何突然在台湾问题上施压日澳?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让日澳充当“炮灰”,而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局势。 1.科尔比的“战争经济学”:据《金融时报》报道,科尔比主张“花小钱办大事”,认为美国没必要在台海投入过多资源,甚至提出“若台湾保不住,可提前炸毁其高新技术产业,让中国大陆一无所获”。这种极端言论表明,美国已将台湾视为“可牺牲的棋子”,而非真正需要捍卫的核心利益。 2.特朗普的“交易思维”:特朗普政府当前面临关税战、国防开支等多重压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逼迫日澳“出血”——日本被要求提高国防开支至GDP的3.5%,澳大利亚则面临“奥库斯”协议审查和额外关税威胁。若日澳拒绝,美国可能进一步施压,甚至取消安全承诺。 3.评估战争可能性:美国突然要求盟友明确台海立场,实则是在测试“中美开战时,哪些国家会真正站队美国”。但日澳的拒绝表明,美国无法确保盟友会为其火中取栗,这让其“战争冒险”计划面临失败风险。…
据埃菲社11月2日报道,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八国部长2日在视频会议上决定,自12月起增加每日13.7万桶石油供应,同时宣布2026年1月至3月将不再逐月增产。 按照官宣口径,12月起每日多供应的13.7万桶原油,刚好承接了10月以来的渐进式增产节奏,既没超出市场预期引发恐慌,又精准回应了全球对供应缺口的担忧。 但真正的信息量藏在后半句。2026 年第一季度“不再逐月增产”。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每年1-3月本就是石油消费的传统淡季,取暖需求退潮、工业开工率走低,暂停增产看似是顺应季节规律的理性操作。可结合国际能源署(IEA)与欧佩克的预测分歧来看,这更像一记精准的“刹车”,前者警告2026年可能出现400万桶/日的过剩,后者却坚持需求将增长13.7万桶/日,而欧佩克+用“暂停增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0月22日,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Lukoil)实施制裁,宣称要“切断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资金”。 可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刺眼。2024年俄罗斯油气出口收入达1820亿美元,仅比战前下降10%,远未达到西方预期的“腰斩”效果;2025年前9个月,俄罗斯财政甚至连续出现盈余,能源税收同比暴涨25%。 四年19轮制裁,为何越制裁越“有钱”?答案藏在全球能源贸易的重构里。美国曾试图用“价格上限”锁死俄罗斯原油出口,却没想到印度、中国等亚洲买家用“折扣采购”撕开了缺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欧佩克+的增产决策,更是给这场制裁闹剧补了一刀。13.7万桶/日的增量虽不多,但传递出明确信号,全球能源供应的主导权,仍在产油国联盟手中,这让世界各国不用担心供应问题和价格问题。当俄罗斯能通过欧佩克+框架参与全球供应调节,美国的单边制裁便成了 “自说自话”。 大转折来了! 欧佩克+的“一增一停”,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的一次“权力宣言”。过去,美国习惯用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操控能源市场,想压低油价时,就施压沙特增产,想遏制对手时,就切断其能源出口。可现在,这套玩法越来越不管用了。 首先是“去西方化”的贸易网络已经成型。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从“向西”转向 “向东”,中国、印度成为最大买家;委内瑞拉顶住制裁,通过与俄罗斯合作维持原油生产;欧佩克+内部,沙特与俄罗斯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减产保价、增产稳市”的默契。当能源贸易不再依赖美元结算、不再看美国脸色,制裁自然成了“空拳”。 其次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困境。截至2025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达38万亿美元,债务/GDP比率超123%,政府还曾停摆22天。对内无力解决经济难题,对外就只能靠“强硬表演”转移矛盾,对俄制裁、对委施压,看似热闹,实则拿不出实质性手段。欧洲的处境更尴尬,想禁运俄气,却仍有12%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而美国趁机以高出战前40%-60%的价格兜售LNG,让欧洲成了“冤大头”。 最关键的是,产油国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过去,欧佩克常因内部利益分歧被美国分化,可现在,沙特需要俄罗斯制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俄罗斯需要沙特的市场地位规避制裁,其他产油国则需要联盟稳定油价。这种利益绑定,让欧佩克+从“价格操纵者”变成了“格局塑造者”。…
日前,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4国海军,一共凑出4艘军舰在南海开展第12次所谓“多国海上合作活动”。 表面上,这场军演打着“自由航行”与“区域安全”的旗号,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华挑衅。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演习从开场就充斥着尴尬与力不从心。 美军原计划参演的“尼米兹”号航母,刚因连续坠机事故被迫提前撤离,白白损失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和一架海鹰直升机,价值超过1亿美元。 而顶替而上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服役已30年,性能早已被解放军新一代052D型驱逐舰甩在身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更是“凑数”意味明显:澳军仅派遣一艘中型护卫舰,新西兰则出动一艘补给舰。 而菲律宾则迫不及待地亮出其“王牌”——从韩国采购的“何塞·黎刹”号轻型护卫舰。 这艘仅2000余吨的舰艇,战力甚至不及中国海警的大型巡逻船,却被菲媒吹捧为“海军现代化里程碑”。 四国联军拼凑的四艘舰艇,在浩瀚的南海宛若一支“古董舰队”,只能说,这场号称“对华威慑”的军演,从开场就注定了虎头蛇尾的结局。 与四国联军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游刃有余的应对。 据菲律宾媒体报道,中国海军至少派出5艘新型舰艇,以“湛江”号052DL型驱逐舰为核心,在3-5海里的距离上对四国舰队进行全程“伴航”。 这个距离在现代海战中相当于“贴脸”监视,意味着中国海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这种“包夹”态势并非偶然,背后是南海战略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中国南海舰队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实力最强的海上力量之一,其盾舰数量甚至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与韩国海军的总和。 随着福建舰即将入列,南海舰队的作战能力将再获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