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去世16年後,伊拉克人才終於發現,他們已失去4種寶貴東西

薩達姆去世16年後,伊拉克人才終於發現,他們已失去4種寶貴東西

2006年,萨达姆·侯赛因在绞刑架上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这位曾经主宰伊拉克政坛的强人被称为“暴君”,他的倒台一度被认为是伊拉克迈向自由民主的重要转折点。

然而,16年过去,曾经欢呼解放的伊拉克人民却陷入了新的反思:推翻萨达姆的代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免费的教育,从全民普及到千金难求

在萨达姆执政的伊拉克,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福利。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们无须担心学费。即使在偏远乡村,学校的大门也是向所有人敞开的。这一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伊拉克的文盲率。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的识字率曾高达80%,在中东国家中名列前茅。

无数家庭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一代又一代人依靠知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然而,这一切随着战争的爆发与萨达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崩塌。2003年,美国领导的联军发动战争,萨达姆政权被推翻。教育体系几乎在顷刻间分崩离析。

学校的设施成为战火中的牺牲品,课桌和教材被毁,许多校舍直接变成废墟。还有一些学校被用作临时避难所,成了无家可归者的栖息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停摆,孩子们失去了课堂,教育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基础设施的损毁,战后伊拉克的教育管理体系也陷入混乱。萨达姆执政时期的教育政策虽然带有政治宣传性质,但他的确提供了广泛的免费教育资源。反观战后,新政府没有能力接手这一复杂的体系。

国家的财政濒临破产,教育经费被大幅削减。一些学校被迫向学生收取高昂学费,很多家庭无法负担,只能让孩子辍学以减轻经济压力。曾经的繁荣不复存在。在巴格达等大城市,教育资源短缺尤为明显。

一些私立学校逐渐兴起,为有钱人提供教育服务,但普通家庭的孩子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乡村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学校关门后再也没有恢复,教师们为了生计纷纷转行。国际援助虽然也试图重建教育体系,但效果有限,资源的分配总是无法兼顾所有人。

另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战乱导致了伊拉克年轻一代的流失。那些能够出国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到其他国家上学,而无力离开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与课堂渐行渐远。许多家庭的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或家园,被迫早早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校园。

战前伊拉克的教育成果令人印象深刻。1990年前,国家为每个孩子准备了免费的教科书,每年投入教育的预算占财政支出的5%以上。在国际评估中,伊拉克的基础教育水平一度媲美一些发达国家。

然而,战后的教育预算几乎被削减至无足轻重,原本靠国家拨款维持的学校逐渐消失,原本无处不在的免费教育也成为历史。

免费的医疗,一场全民保健的消逝

上世纪90年代,萨达姆的伊拉克推行了一项全面的医疗福利政策。无论是轻微感冒还是住院手术,普通民众几乎不用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政策让许多家庭避免了因病致贫的困境,成为伊拉克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然而,这一体系随着2003年战争的到来而土崩瓦解,伊拉克人再也享受不到免费的医疗。战前的伊拉克医疗系统被许多人认为是中东地区的佼佼者。巴格达等主要城市的大型医院设备齐全,曾引进国外的先进仪器,为普通民众服务。

即使是一些偏远的乡村,也能通过政府设立的医疗中心获得基本的治疗和药物供应。医生和医护人员的薪资稳定,国家为医学院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医疗队伍。然而,这一切在战争的摧毁下,迅速崩塌。

战争爆发后,医院成了战火中的目标。2003年美军入侵期间,许多医院在轰炸中被严重破坏,医药仓库被掠夺一空,设备损坏无法维修。最致命的是医疗物资的断供,曾经稳定的药品供应链被战争切断,医院里甚至连最基本的消炎药都变得稀缺。

一些重病患者只能眼睁睁地等待死亡,医院的走廊里躺满了无法得到治疗的病人。人力资源的流失更让医疗系统雪上加霜。在战后的几年中,安全问题和收入降低导致大量医生和护士离开岗位。

一些人选择移居海外谋求更稳定的生活,而留下的人不得不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工作。战争前,伊拉克曾拥有中东地区最高的人均医生比例,而到2006年,伊拉克已经面临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平民的医疗成本也急剧攀升。战前,普通人可以随时走进诊所就诊,拿药也不需要考虑费用。然而,战后许多医院和诊所私有化,收费标准水涨船高。原本贫困的家庭很快发现,他们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即使有人有幸进入公立医院,也面临床位紧张和药物短缺的问题。一些家庭为了挽救重病亲人,不得不倾尽所有财产,而更多的人只能选择放弃治疗。医疗资源的不平等问题在战后尤为突出。

在萨达姆时代,医疗资源虽然有限,但分配相对公平,普通人和贫困地区的居民都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战争后,资源分配失衡,富裕家庭可以通过私人医院或国外就医解决问题,而普通百姓只能苦苦忍受缺医少药的困境。一些乡村地区甚至几年内都没有医生出现。

2003年的战争彻底颠覆了伊拉克的医疗体系,而国际援助虽试图填补空白,但始终无法恢复战前的水平。援助物资和资金往往因为腐败和管理不善而无法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很多医疗项目停留在纸面,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医疗系统的恢复也因种种因素陷入停滞。

免费的住房,从稳定居所到流离失所

在萨达姆执政时期,住房是伊拉克人生活中最不需要忧虑的事情之一。政府通过大规模修建经济适用房,让无数普通家庭实现了安居梦。即便是经济困难的民众,也能分配到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住宅。

萨达姆时期兴建的这些住房社区,尤其是在巴格达等大城市,为无数家庭提供了安全的生活保障。然而,这一政策随着2003年战争的到来戛然而止,曾经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居住福利不复存在。

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政府为推动城市化和稳定社会秩序,开始大规模修建免费或低价住房。巴格达、摩苏尔和巴士拉等大城市周边迅速建起了许多新住宅区,乡村地区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

政府甚至派出专人到偏远地区勘察,确保那些因经济问题无家可归的人们能够住进分配好的房屋。这种政策的推行,让许多家庭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安稳和尊严。战前的伊拉克,许多家庭生活在配备完善的住房中。

城市社区内的居民拥有自来水、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城市公共设施的普及让人们在住房周边就能享受便利的生活条件。甚至在战乱前夕,萨达姆政权依然强调住房政策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国家稳定的基石。

然而,2003年美国及盟军发动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战争摧毁了大量住宅和公共设施,许多家庭顷刻间失去了庇护。巴格达的许多居民区在轰炸中化为瓦砾,大量的平民被迫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或难民。

数据显示,仅2003年战争期间,超过200万伊拉克人因失去住所而流离失所。住房危机随着战后经济崩溃进一步恶化。萨达姆政权倒台后,新政府无力恢复战前的住房体系,也没有能力继续兴建经济适用房。

政府的财政预算几乎被用于战后重建和维持基本运作,住房福利政策被直接搁置。与此同时,失业率的上升和物价的飞涨让普通民众难以负担租房费用。许多家庭挤在简陋的棚户区,甚至不得不以废弃的建筑工地为家。

在战后的混乱时期,大量的空置房屋被武装组织占据或用作临时据点,普通人无法靠近。部分房产成为战乱中的交易品,被非法出售或租赁。许多合法业主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却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

那些从乡村逃难到城市的家庭面临着更大的住房困难。在战争爆发之前,乡村居民基本都有自己的宅基地,生活虽然简朴却稳定。然而,战争和武装冲突让他们的家园毁于一旦,只能逃往城市寻找生路。

城市容纳不了涌入的大量难民,许多人被迫挤在破旧的棚屋中,或者搭建临时帐篷生活。

国际援助机构试图介入解决住房问题,但结果却难如人意。大多数援助项目仅仅提供短期支持,并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一些援助物资还在运送过程中被贪腐者侵吞,根本无法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免费的养老,从安享晚年到无依无靠

在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养老问题从未成为百姓的忧虑。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养老体系,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护。在这个体系下,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养老服务。

养老院设施齐全,医疗资源配备到位,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可靠的保障。然而,2003年的战争摧毁了这套制度,让这个曾经充满温情的体系彻底瓦解,成千上万的老人失去了他们最后的依靠。

萨达姆时期的养老政策是当时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之一。许多养老院在服务上极为周到,老人们每天都能按时享用营养餐食,甚至会定期组织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尊严。在那些年,养老院的形象是伊拉克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标志,无数普通家庭因这一政策减轻了赡养的压力。

到了90年代,这套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几乎所有的老人都能免费入住养老院。而在乡村,政府也会提供额外的经济补助,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开支。

2003年战争的爆发让这一体系走向崩溃。战争期间,养老院和许多公共设施一样,成为冲突的牺牲品。大部分养老院在轰炸中受损或直接被摧毁,曾经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老人无处可去。即使有幸留存的设施,也因物资短缺无法继续运作。

护理人员纷纷辞职,医疗资源被转移到战场或战后重建项目中,老人们的需求被彻底忽视。战后的经济危机让本就脆弱的养老体系彻底瘫痪。新政府在战后试图恢复基础公共服务,但养老院始终未能列入优先重建名单。

财政资金的大量流失使政府无法为老人提供任何形式的经济支持。那些曾经依赖养老院生活的老人,不得不返回破败的家园,或依靠子女的帮助继续生活。而对于一些无家可归或没有亲属的老人,他们只能在街头流浪,靠捡拾废弃物品或乞讨为生。

战后伊拉克,失去的不只是稳定

萨达姆被处决后,伊拉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3年,美国发动的战争不仅摧毁了伊拉克的政治体系,还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16年来,伊拉克的普通百姓在战争、极端主义和权力斗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在持续的内乱中化为泡影。

萨达姆被推翻后,伊拉克社会迅速陷入权力真空。原有的政府架构被彻底瓦解,新政府在重建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中央政府尚未稳固之时,地方武装和宗教派系的力量迅速扩张,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权力争斗频发。

尤其是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愈演愈烈,从之前被压制的暗流发展为公开的冲突。2006年,萨达姆长女拉加德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伊拉克的历史和民族结构注定不容易管理”。她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警告:“你们(美国)会失败的,你们会发现统治伊拉克并不容易。”

这一预言很快成为现实。从2004年起,伊拉克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什叶派民兵组织与逊尼派武装在多个城市展开激烈对抗。以往由强权维持的民族和解在战后变成彼此的敌意,宗教纷争让无数普通民众沦为受害者。

除了宗教矛盾,极端组织的崛起成为战后伊拉克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美军入侵后,由于大量复兴党官员和军队高层被清洗,大批原萨达姆政府的支持者失去了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

一些复兴党成员选择加入极端组织,在这种背景下,后来被称为“伊斯兰国”(ISIS)的恐怖势力迅速壮大。2014年,ISIS占领摩苏尔,宣布建立“哈里发国”,极端主义的蔓延让伊拉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普通百姓生活在这种暴力和恐怖之中,无时无刻不面临危险。曾经繁华的巴格达城区沦为战场,清真寺、市场和学校成了自杀式爆炸袭击的目标。从2004年至2007年,仅针对平民的爆炸袭击就超过数千起,伤亡人数难以统计。

战火燃烧的不止是人们的家园,也摧毁了社会的安全感。即使战斗平息的日子,民众仍然不敢放心走上街头,社区之间的信任彻底崩塌。经济崩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萨达姆时期,伊拉克作为全球石油出口大国,其经济依赖于能源产业。

而战争带来的破坏让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国家财政收入急剧萎缩。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战后管理不善更让情况雪上加霜。2005年,伊拉克人均GDP从战前的约3000美元骤降至不足900美元,大量工厂停工,失业率飙升。

参考资料:

萨达姆,预言“伊拉克要乱十年”

郭笑迎 《 环球人物 》(2017年第1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