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两国在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暗战越发激烈。表面上是平静无波,但背后的博弈犹如暗潮涌动。
美国近期的一系列举措,从降息到科技产业链转移,再到贸易领域的小动作,都指向一个目的:通过全方位的“软刀子”切割来压制中国。
美方的这些手段能否奏效?中方又会如何见招拆招?今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这场“看不见的战场”上,你来我往的交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最近的降息操作让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新一轮的波动。11月7日,美联储宣布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这是自9月以来的连续第二次降息,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5%至4.75%。
看似为了“调控”通胀和就业平衡,但细品这背后的玄机,显然并不简单。很多人看出了美方的“老套路”:通过频繁的降息来释放流动性,让全球资本再次流向美国,然后在资产价格波动中趁机“割韭菜”。
美方这套“美元潮汐”策略早已不是第一次使用。先是通过高利率吸引全球资金流入,待资本沉淀在美国后,再逐步降息放出流动性,将资金重新推向全球市场。
这一来一去,全球资本就像潮水一样进出,而美方则通过掌控潮水涨落,轻松收割一波又一波的优质资产。这种金融上的割韭菜手段,说白了就是逼着全球市场跟着美元起伏,而大多数国家根本无力抗衡这种操作。
不过,美方这次算盘虽打得响亮,中方却未雨绸缪,在关键时刻一招“10万亿救市”稳住了市场。这10万亿资金不仅稳住了优质资产的价格,也增强了市场的信心和经济韧性。美国的资本大鳄想趁机抄底?抱歉,这次抄到的是自己抬高的“轿子”。
金融战之外,另一条暗战战线便是科技产业链的布局。近日,有外媒爆出消息称,美国企业家马斯克要求旗下企业的台湾供应商,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地区。原因据说是“地缘政治考量”。这个动作背后的意图,可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得多。
近年来,美方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上小动作不断,一方面大力鼓吹“制造业回流”,试图让全球优质产业链迁回美国,巩固本土制造业实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地缘政治”的牌,操控各国企业的供应链布局。
马斯克这次要求台湾地区的供应商“另寻出路”,表面上是“地缘考虑”,其实背后反映的正是美国对台湾的棋子式定位——随时可用,也随时可弃。
为何说是弃子?因为美方在台湾问题上从未有长久打算,更看不到对台的真正承诺。
马斯克此举,一方面是借地缘问题做借口,配合美国“再工业化”大局,将台湾产业链往外推;另一方面则像是为台湾布下一颗“定时炸弹”。
而台湾若继续执迷不悟,以为美方在乎自己的利益,最终可能面临的是被经济掏空的结局。
美方的多重“施压”动作不止于此。从金融“割韭菜”、产业链布局再到贸易限制和科技封锁,每一步都在试图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受限。但这种多管齐下的策略真能达成美方的目的?事实恰恰相反。
第一,中国经济的韧性非同一般。从这次10万亿救市来看,中方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有足够的财力和应对手段。
这一波操作让中国优质资产价格稳定,美方的“抄底”计划完全失效。不仅如此,中国的经济活力也在这次救市行动中再度展现,外资若想“趁虚而入”,恐怕只能为中国市场“抬轿”。
第二,中美经济关系密不可分。尽管美方一再施压,但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的言论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2023年,美国向中国出口了超过310亿美元的农产品,这一数据背后是美国农业、渔业和就业市场的依赖。
美国不可能脱离中国市场,任何试图切断联系的举动,最终都会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伤害。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敌对”或“竞争”。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相互依存、利益深度交织才是常态。
美方如果一味出于“实力地位”出发,妄想通过压制策略“打趴”中国,注定只能是自欺欺人。中国的强劲发展不仅带动了亚太市场的繁荣,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而美国若选择对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中方的每一步应对都显得沉着稳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市或产业链布局调整,更是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经济韧性与自信。
美方在暗战上设计的种种套路,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全球市场不是某一国独占的“韭菜田”,中美的和平共赢才是全球经济的长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