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美國與歐洲可謂是「同氣連枝」,完全歸屬於同一陣營。或許在外界看來,捆綁極深的美國與歐洲,已然是朋友了。可是,美國會有真心去對待朋友嗎?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做美國的朋友遠比做美國的敵人要更加危險。此前,歐洲對此置若罔聞。如今,歐洲必然是深有體會。自拜登政府提出《通脹削減法案》之後,歐洲幾乎感覺「天塌了」。儘管歐洲多國都表明了強烈的反對態度,但美國仍舊我行我素,絲毫不在意歐洲各國的感受。這樣的朋友,歐洲還想要嗎?
此前,拜登政府提出《通脹削減法案》時給出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為了改善美國的製造業空心化問題。按照《通脹削減法案》的規定,美國將拿出3700億美元用於補貼電動車電池、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拿錢給企業,以此吸引企業留在美國境內。讓歐洲沒有想到的是,美國竟然會將製造業企業的目標瞄準歐洲。眾所周知,歐洲的製造業聞名世界。與此同時,製造業也是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命脈所在。美國提出《通脹削減法案》要求,想要獲得補貼的企業必須在美國境內開設工廠。加之能源價格的影響,歐洲大多數製造業開始向美國搬遷。
美國的這招「釜底抽薪」,讓美國的製造業空心化得以改善,卻讓歐洲面臨製造業集體「出逃」的困難局面。為了表達對《通脹削減法案》的反對,法國、德國領導人曾一起前往美國遊說,但並未成功。近期,法、德兩國經濟部長再次為了取消《通脹削減法案》一事到訪美國。不過,美國的態度依然沒有任何的改變。
為了解決歐洲目前的困局,歐盟計劃同樣通過補貼挽救經濟,並將該計劃稱之為「綠色補貼」計劃。但在歐盟內部,因「綠色補貼」計劃耗資巨大,並未完全達成一致。顯而易見,美國如今就是「鴨子到嘴」,怎麼可能鬆口呢?眼下,歐洲一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二需要美國的能源支持,怎麼可能與美國真正翻臉呢?對此,美國也十分清楚。無論法國與德國如何鬧騰,最終都必然會向美國妥協。歐盟唯一能夠做的,也只不過是及時止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