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文化可谓是越来越受外国人追捧,在文化艺术领域里随处可见东方传统元素。
但你知道,外国人痴迷中国风到哪种地步吗?
在遥远的欧洲,有一个地方,这里满大街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却非说自己是“中国人”。
过不过圣诞节,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但是提起“春节”,一个个都两眼放光。
扮皇帝、选妃子、穿唐装、请财神、放鞭炮、舞龙舞狮……能想到和年味有关的事情,一个都不落下。
这里就是,位于德国的迪特福特小镇。
迪特福特是德国的一个小镇,小镇面积不大,还不足79平方公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就只有6000人左右,甚至还没有咱们这里哪个小区的人多。
但是,别看这个地方在世界地图上不太显眼,但是论历史文化,这里也有近千年的史料记载。
小镇的建筑是典型的中部巴伐利亚风格,再加之地理位置幽静,依山傍水,欧式田园风光很是迷人。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和欧洲有很大出入
“这里怎么处处是中文啊”
没错,来这出国就好像没有出国
在小镇门口立着一个石碑,上面写着距离北京天安门的距离。
市中心一个喷泉格外吸引眼球,清朝官员模样的喷水装置,底座上写着一句中文: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别看城市不大,这里的中国文化可没有任何缺少。
这里的中国博物馆、中医诊所、中国文化展览、中国太极和气功课程、中德文化交流项目、中国旅游介绍,关于中国的文化,可谓是特别齐全。
当地居民将这些放在他们的主页官网,成为当地引以为豪的城市特色。
这还不算完,他们将官方语言设定为“中文”,开办中文学校,甚至就是中文补习班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也会邀请来自中国的客人,来一起品鉴他们当地的丝绸,绘画等。
借机来个文化交流,真的是“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不敢想象,他们的城歌都叫做《巴戈利亚的中国人》。
至于内容嘛,是迪特福特人和中国人都听不懂的那种。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说他们是中国人,他们会比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还高兴。
不过话说回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小镇变成这样的呢?
有种说法是,在几百年前,中国和迪特福特人就已经有了贸易的往来。
迪特福特地处中国丝绸之路上,中国的商队经过,便会和迪特福特人进行商品贸易和交换。
他们用手工艺品和白银换来了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产品。
一换可倒好,让他们彻底陷入了中国的魅力之中,无法自拔。
渐渐的,“中国特产”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了。
由于对中国的喜爱,他们开始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中国人用筷子? 好,那我们也用。
中国人过年吃饺子? 好,那我们也吃。
中国人说中文? 好,那我们也说中文。
如果只是学到皮毛,怎么能算真正的中国人呢。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中国人最基本的东西,过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据记载,在1928年,迪特福特举办了第一次中国特色狂欢节。
从那之后,迪特福特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索性把这个节日称为“中国人狂欢节”。至今这个传统以延续近百年。
每年斋戒月前的周四,所有人都会为了“中国狂欢节”精心准备。
狂欢从凌晨2点开始,孩子们身穿唐装,手捧弟子规,走到街上上街一通敲锣打鼓,开心地喊着:
“现在开始,我们都是中国人了!”
当天上午,城内就禁止开车。
小镇内的所有居民,就会穿上他们精心准备的有着“中国风”装扮的衣服,走在大街上迎接即将到来的游行活动。
仔细看他们的装扮,还真像那么回事。
这个京剧变脸还真的挺像。
一半唐装一半当地服饰的创意服装,有种摸不到头脑的时尚感。
小时候最嫌弃的奶奶做的大花袄,在这里却最受欢迎。
七仙女下凡来错了地方。
高僧们也连夜赶到。
不想当皇上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人物弄不出花样了,就来个动物cos。
这里的“社火”甚至比中国的还要隆重。
游行队伍的前方,是一支舞龙舞狮大队,这些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娴熟自如的舞姿,一看就是刻苦训练过的。
紧随其后的是,踩高跷方队。
身着唐装的大人们个个乐开了花,而被架在高跷上的外国孩子们,跟国内小孩如出一辙,脸上写满了开(害)心(怕)。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觉得差点意思。
怎么办呢?干脆整个全套的,来选个皇帝把!
至于如何当选皇帝呢?
可能没你想象的那么复杂,全凭运气。
比如,现在在位的这位皇帝,就是在上一任皇帝去世之后,通过非常6+1的经典项目砸金蛋选出来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活着,就有机会登上宝座。
虽然皇帝选取制很随便,但他们对待皇帝的态度可不随便。
甚至是市长见了皇帝,也要磕个响头。
甚至巡演结束后,皇帝还要宣读《告臣民书》。
祈祷接下来的一年,大家都风调雨顺,平安顺利。
随后,大家齐唱城歌,嗨到深夜。
这样的热情一直要持续整整五天之久。
更有趣的是,这种狂欢节年的主题都不同。
比如之前有过插秧的劳动主题。
也有过给“幸运儿皇帝”选妃的主题。
如今,在迪特福特,中国狂欢节已经当地人最重要的节日,甚至超越了圣诞节。
不少中国网友看了远在另一边的“同胞”也都表示:
“他们真的很认真地在当‘中国人’呢。”
虽然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不是三两下就能学得会的,但还是要感谢他们对中国的喜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