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空天军向乌克兰境内大量民用设施发起了空袭,有至少14架图-95MS参与了本次行动,并消耗了上百枚空射巡航导弹。
在俄军的大轰炸下,乌克兰境内的一系列电力设施遭遇了惨重打击,10个州的电力网络一度濒临瘫痪。
乌克兰陷入停电局面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俄罗斯对乌实施一系列空袭行动的情况下,基辅当局却从未发起过任何一起针对俄罗斯境内目标的正式军事行动,最多只是敢以恐怖手段进行一些破坏性活动。为什么乌克兰当局会“打不还手”呢?
“打不还手”的乌克兰
自乌克兰战场进入11月以来,乌军的“九月攻势”已经随着俄军得到兵力补充而消磨殆尽,双方重新回到了战场胶着状态。
乌克兰战场
或许是俄军意识到此前限制攻击目标的行为“过于仁慈”,因此从11月起,俄军的攻击范围开始明显扩大。
俄军不仅将乌军的一系列军用设施列入攻击范围,同时也将发电站、电力中转站、工厂、交通线路等民用设施也视作了打击对象。在俄军手段更加“冷血”之后,乌克兰的战争潜力遭遇了开展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12月8日,乌克兰国家能源公司承认,在俄军此前的一系列大轰炸行动中,乌克兰包括基辅州在内的10个州进入“电力紧急状态”,多个地区可能需要面临停电24小时以上的窘境。
而且在这种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乌克兰的军工厂也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这对前线乌军的补给能力产生了影响。
被攻击的乌克兰电力设施
然而有趣的是,截至目前,乌克兰军方尚未对俄罗斯境内的任何民用设施发动类似俄军的“大轰炸”行动。
从地图上看,俄罗斯西部的一系列重要城市距离乌克兰战场都不足200公里,例如别尔格罗德、姆岑斯克、新沃罗涅日、库尔斯克等等,乌军的导弹、无人机等武器完全具备打击这些俄罗斯城市的能力。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
但乌克兰目前最有力的回击也不过是在有领土争议的克里米亚发动“恐怖袭击”,至于打击俄罗斯境内城市的军事行动则是从未实施。
也就是说,在俄军肆意打击乌克兰民用设施时,乌克兰却处于“打不还手”的诡异局面里,不敢对俄罗斯发起同等级的打击行动。
来自美国的“项圈”
事实上,乌克兰并非没有意愿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这点从泽连斯基多次要求北约提供F-16战机、M1艾布拉姆斯坦克等强力进攻性武器就可以看出。
此外,据北约高级官员透露,乌克兰军方也不止一次地向他们提供关于袭击俄罗斯境内城市的计划,但都未得到北约方面的同意。
F-16战机
那么答案到这里就很清楚了:并非是乌克兰甘心“打不还手”,而是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要求乌克兰“打不还手”。
某种程度上,给予乌克兰武装力量一系列慷慨军援的美国,不仅是乌克兰的“盟友”,同时也给乌克兰的脖子上套上了一个无形的“项圈”,这导致乌克兰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的约束。
美国对乌军援
当我们回顾自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方面的军援变化情况时,就会发现一个现象:美国有意识地限制了对乌克兰的军援程度,它完全是随着俄乌两军力量形势的对比来给予军援。
乌军接收美国军援
在冲突初期,美国最多只会向乌军提供单兵级武器,例如“毒刺”导弹、“标枪”反坦克导弹以及“弹簧刀”无人机等等;
而当俄军发起大规模攻势后,美国便把军援等级升级到了远程装备,将“海马斯”火箭发射系统列入军援范围,包括“哈姆”反辐射导弹也在其中;
而在眼下俄军加大空袭力度后,美国则开始考虑为乌克兰提供先进反导系统,例如“爱国者”导弹。
海马斯火箭炮
可以看出,美国对乌军援的力度是逐步升级的,基本完全随着战场的局势进行变动。
而在美国的这种精妙调控下,乌克兰部队虽然总能得到解决眼下俄军攻势的武器,但却始终得不到一次性解决俄军威胁的强力进攻性武器。换句话说,美国有意令俄乌战场胶着化、长期化。
美国的考虑
为什么多次声明“坚定站在乌克兰一边”的美国却始终不允许乌克兰给予俄罗斯同等力度的反击?很显然,对于美国来说,乌克兰战争结束得越晚,就越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乌克兰战场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欧洲不得不重新考虑依赖美国的力量。
而在战火的威胁下,担忧风险的众多欧洲资本已经开始向美国境内转移,从而替经济赤字不容乐观的美国“续了一口气”。在这次战争中,欧洲与俄罗斯都损失惨重,唯独美国是隔岸观火、渔翁得利的一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自然不愿意让俄乌任何一方快速落败,它所给予的军援力度恰到好处,以至于乌克兰能够获得抵御俄军攻势的能力,却无法获得有力反击俄军的能力。目前乌克兰战场重新回到胶着形势,这正是美国最乐于见到的局面。
乌克兰战场
从这次俄乌冲突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慷慨军援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慷慨”,而是把乌克兰当做了“软刀子”,逐步为俄罗斯与欧洲“放血”。因此可以说,基辅政权的“工具人”属性已然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