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內的反對派認為,由於俄烏衝突的爆發,俄羅斯將會面臨「二次解體」的危機,偌大的俄羅斯聯邦將分裂成一個個小國,而第一個宣布脫離俄羅斯聯邦的,反而不是以素有反骨之稱的車臣,反而是另一個地方——韃靼斯坦共和國。
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們暫不評價。不過估計大部分人可能並不太清楚韃靼斯坦共和國在哪兒,但它的首府喀山,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
而說起這個地方,我們就不得不提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15世紀後期,金帳汗國分裂成數個政權,喀山汗國就是之一。歷史上,喀山汗國曾與莫斯科大公國爭雄一時。他們軍事實力不俗,是莫斯科在統一俄羅斯過程所面臨的最強大敵人之一。
不過,喀山汗國最終被沙皇伊凡四世所征服,莫斯科公國因此徹底控制了伏爾加河流域,為後來俄羅斯向東的領土擴張打下了重要基礎,其意義相當於戰國時期的秦滅趙。
(韃靼斯坦的民族服飾)
統一後,為了管理這一地區,沙俄與蘇聯一直以來都對當地的韃靼人——也就是俄羅斯的突厥人,採取分化和同化的政策。儘管如此,但由於人種、歷史、文化等原因,該以喀山為中心的韃靼斯坦仍然保留着強烈的獨立性。蘇聯解體後,韃靼斯坦的分離勢力崛起,在他們的推動下,韃靼斯坦於1992年舉行了一場全民公投,投票結果顯示,該地區超過61%的選民希望脫離俄羅斯聯邦。
為了留住韃靼斯坦,葉利欽政府作出了極大讓步。1994年,葉利欽政府與韃靼斯坦簽署了條約,條約規定,韃靼斯坦作為主權國家與俄羅斯聯邦聯合,可以參加對外政治和經濟活動,在稅收、財政等方面享有「特殊待遇」,該條約相當於讓韃靼斯坦成為了一個在俄境內享有特權的「國中之國」。2017年該條約到期,韃靼斯坦也隨之失去特殊地位。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葉利欽政府當時願意作出這麼大讓步,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俄羅斯當時需要集中精力對付分裂主義更強的車臣,無暇顧及韃靼斯坦;另一方面,喀山是俄羅斯第六大城市,人口超百萬,既是歷史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工業、科技、國防和教育中心,其地位不可替代,列寧在參加革命前,就曾在喀山大學就讀法律系;衛國戰爭時期,喀山承接了大量來自西部的工業設備和人員,為前線源源不斷提供武器彈藥。
總的看下來,韃靼斯坦確實是俄羅斯一個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尤其是在失去特殊地位以及俄烏衝突爆發後,這一因素更加值得擔憂。在普京政府9月份宣布啟動部分動員後,韃靼斯坦及其周邊地區就曾一度爆發過激烈反動員抗議,許多當地人認為「這是斯拉夫人的戰爭,不是我們的戰爭」。雖然抗議後來被平息,但「反相」和不利於團結的種子已經種下。
然而有一說一,儘管俄羅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在俄烏衝突後被放大,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重新被擺上了台面,但還不至於到「二次解體」的程度。
不論是俄羅斯反對派,還是烏克蘭媒體,在俄羅斯前線遭遇一些失利後便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談所謂「俄羅斯解體」,顯然是有些高興得太早。
一方面,俄羅斯對於地方的控制力依然強大,而且這種控制力早已制度化。在葉利欽時代,俄羅斯各個地方還可以趁着莫斯科實力虛弱的機會,與克里姆林宮來回要價,挑三揀四。但在普京時代,俄羅斯逐漸走出蘇聯留下的經濟困境,這招就不管用了。
(俄羅斯中央政府的實力依舊強大)
尤其是第二次車臣戰爭的勝利,既樹立了莫斯科的權威,也震懾各個地方潛在的分裂勢力——其中當然就包括韃靼斯坦。在此基礎上,普京進一步完善俄羅斯的聯邦制度,設立8個聯邦管區,每個管區長官只對莫斯科負責;與此同時,普京還完善了地方選舉制度,克里姆林宮雖然對各地方長官沒有任免權,但卻有監督權,中央政府可以隨時暫停他們的職務,並換上「代理長官」。
另一方面,俄羅斯的經濟重心仍是靠近歐洲的西部地區,或者換句話說,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仍離不開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個城市。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地方經濟比較虛弱,需要來自中央的大量輸血。許多地方政府很清楚,一旦自己脫離俄羅斯聯邦,直接面對殘酷的國際經濟環境,他們基本上是毫無競爭力,大概率只能成為任由西方資本收割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