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歐盟國家的日子可不太好過,經濟發展也缺乏動力。一方面聲稱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另一方面又面臨美國補貼的嚴重影響。而在中美之間如何選擇,歐盟國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就是實施相同的經濟措施,將貿易戰的大棒砸向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
自拜登上台後,美國和歐洲盟友經歷了近兩年的蜜月期,但現在雙方在經濟政策上出現了重大矛盾。除非美歐之間能夠妥善處理這些分歧,否則將會演變為西方集團內部的激烈競爭甚至是貿易戰。
而導致美歐之間可能爆發貿易戰的原因,就是拜登政府通過的兩項有爭議的補貼法案,即《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第一項法案將提供520億美元補貼,以支持全球半導體芯片公司在美國建立工廠,並要求這些公司與中國脫鈎。不過荷蘭政府已公開回擊了美國要求。
而第二項法案提供高達3700億美元的補貼,以促進美國更快地發展清潔能源。它包括對美國電動汽車廠商提供稅收抵免,但前提是汽車在美國組裝,零部件在美國或其他特定的「自貿夥伴」製造,這將損害大眾和寶馬等歐洲汽車製造商的利益和競爭力。歐盟國家認為這兩項措施不公平地補貼了美國公司,加劇了歐洲企業的競爭壓力,並可能迫使歐洲與美國展開代價高昂的補貼貿易戰。
此外,俄烏衝突也導致美歐之間矛盾加劇。隨着美國援烏抗俄,已經讓歐洲付出了高昂的經濟代價。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天然氣價格已經飆升至美國價格的10倍,雖然美國通過出口液化天然氣幫助歐洲填補了俄羅斯天然氣的缺口,但美國天然氣正在以數倍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歐洲,使歐洲製造業成本飆升,並處於巨大的競爭劣勢之中。
(馬克龍與拜登)
現在歐盟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歐盟市場專員布雷頓就指出,歐盟抱怨美國對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的新補貼,讓歐洲汽車製造商和其他公司處於不利地位。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在訪問美國時也表示,美國政府的補貼對美國經濟非常有利,但與歐洲沒有很好地協調。
實際上,拜登政府實施的這些產業政策的目標,就是希望建立一個美國自己的強大供應鏈,減少中國的參與,甚至是想把中國直接踢出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這就需要與盟友進行合作共同與中國脫鈎。但是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又急於復甦美國的製造業,認為製造業的流失削弱了美國的經濟,同時製造業就業崗位的減少也削弱了民主黨的支持率,因此出台的每一項新措施都有利於在美國進行投資的公司,而不是在歐盟國家。也就是說,美國政策對歐盟來說就是「既想要馬兒跑,還不給馬兒吃草,甚至還要吸馬兒的血」,因為美國的政策就是要求歐洲盟友的跨國公司與中國脫鈎,一旦跟着美國的政策走,必然會失去中國市場,然後這些歐洲公司為了追求利潤,就會選擇能源價格更便宜,同時還有高額補貼的美國,將工廠遷往美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因此,歐盟國家就不得不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二選一。選擇美國,就會面臨以上這些嚴重損害歐盟利益的局面,而中國一直秉承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合作共贏的貿易模式。因此歐盟國家達成一致,要與美國的補貼戰鬥爭到底。
(2020年初,上海超級工廠交付首批Model 3後,馬斯克激動尬舞)
對歐盟來說,更開放的貿易曾經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能夠提供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就業機會。但是現在,歐洲工業正在為生存而戰。主要就是因為拜登政府推出的電動汽車補貼法案,其實美國是衝着中國來的,結果最受傷的是歐洲。中國掌握了電動汽車製造的全部產業鏈,上游包括電池在內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整車製造以及下游的充電站或充電樁等配套服務都已日趨完善。尤其是3年前批准特斯拉在上海建設超級工廠,這相當於是電動汽車行業的「養狼計劃」,通過引入特斯拉這頭技術先進的「狼」,來推動中國電動車企業的創新發展,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優勢,就將被市場競爭所淘汰。現在,我國的電動車技術已經處於了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電池技術。再加上我國的強大的製造能力,使得我們的成本全球最低,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一些中國品牌廣受歐洲國家的好評,尤其是電動公交車。目前在歐洲銷售的中國電車價格比國內高了八成以上,我們有的是降價空間,有的是籌碼進行競爭。
總的來說,拜登的「美國優先」經濟政策加劇了與歐洲之間的裂痕,歐洲人認為美國對汽車製造、清潔能源和半導體的巨額補貼對歐洲經濟構成了嚴重威脅,所以現在應該是講「歐洲優先」的時候了,這顯然跟美國優先是針鋒相對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發表了批判性的聲明,稱歐盟的競爭對手採取強硬的產業政策,需要一個結構性的應對方案,歐洲永遠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現在,拜登實施的法案已經被歐盟視為「打臉」和「改變遊戲規則」的行為,遭到眾多歐洲政客的指責。法國和德國相繼制定了各自的補貼措施,其中包括要求歐洲製造商使用本土零件和技術,才能獲得歐盟提供的補貼。用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概念來說,這一反制措施被命名為「購買歐洲產品」。這可以看作是,歐盟現在正在舉起貿易大棒,準備好了與美國進行一場國家補貼的貿易保護主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