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不只是在政治上支持烏克蘭最賣力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僅次於美國對烏軍援數額最多的國家。英國為烏克蘭培訓戰鬥人員的規模,比整個歐盟區國家加起來還要多。由此可見,英國在美國所建立起來的反俄聯盟中,扮演着「二掌柜」的角色。
說起來也許不會有人會相信,就是這樣一個從骨子裡反俄的國家,居然時至今日還在偷偷進口俄羅斯的石油。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20日,英國《星期誒泰晤士報》曝光了一則勢必會導致倫敦當局極為難堪的事情——英國至今仍在進口俄羅斯石油。
該報道披露稱,自俄烏衝突爆發之後,英國是首批宣布對俄羅斯石油禁運的西方國家。為了向盟友表明「不用俄羅斯石油」的決心,英國國家統計局早在今年6月份就已經公開宣布,該國已經做到了對俄羅斯石油依賴「清零」的程度。也就是說,從那時候起,英國就沒有進口過俄羅斯的一滴石油。
但事實上,這只是倫敦當局糊弄國民和國際盟友的一種「障眼法」。《星期日泰晤士報》指出,倫敦當局口口聲聲宣稱「對俄羅斯石油禁運」,但實際上其對俄石油禁運的截止日期被設定在12月5日。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英國從俄羅斯購買石油的行為,還屬於「合法交易」。
公開數據顯示,在英國政府宣布對俄石油進口「清零」之後,該國仍然從俄羅斯進口量總額約7.78億英鎊的商品,其中就包括超過2億英鎊的石油及其相關產品。即便是最近兩個多月來,仍有價值超過8000萬英鎊的俄羅斯石油被運到英國的港口。
事實上,倫敦當局是鐵了心要與俄羅斯石油「絕緣」,可該國的很多企業卻無法承受與俄能源脫鈎的代價。於是乎,英國政府上有政策,該國相關企業則下有對策。根據英媒的披露,很多英國能源企業都是以第三國的名義,利用英國統計局的政策漏洞,將俄羅斯石油弄到英國。
由於英國統計局在核對和登記這些進口信息時,往往會把產品的發貨地視為產品來源地。英國企業就是利用這一漏洞,通過第三國購買俄石油,然後再運回英國港口,這些石油就成為了他國而非俄羅斯的石油,因而成為「合法進口」的商品。
這種採用類似於「走私」方式的對俄石油進口業務,其實就是英企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不得已做出的一種選擇。畢竟,在國際爆發能源危機、以及歐佩克不顧美國施壓堅持減產的背景下,失去俄羅斯石油供應的英國,陷於能源供應不足的困境。不久前在英國爆發的油荒,就是西方對俄石油禁運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西方宣稱對俄能源實施禁運的大環境下,並不只有英國企業在偷偷進口俄羅斯石油。美國近期每月也從俄羅斯進口價值約10億美元的石油,以抑制國內不斷飆升的油價。而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後經過加工,提煉出來的汽油和柴油,成了歐洲國家的搶手貨。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結果卻給自己制裁出來一場能源危機,這才迫使西方油企不得不另闢蹊徑,繼續從俄羅斯購買石油。
倫敦政客只顧着自己的政治利益,對英國企業和民眾的燃料需求不管不顧,甚至,英國國家統計局給相關企業有意無意留下的這些漏洞,還有人試圖將其堵死。《星期日泰晤士報》在報道中說,英國已經有政客在國會提出這個問題,要求政府堵住這一漏洞,以免對俄羅斯的制裁因為這類問題而被鑽空子。
英國國家統計局在登記出口時存在的這些「漏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給那些企業的一條「活路」,而某些政客要求政府堵住着漏洞,無異於就是企圖斷了相關企業的活路,但這也是徒勞之舉。相關專家指出,國際上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繞開西方制裁的方法,某些政客想要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入英國,基本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