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空天軍司令蘇羅維金被任命為前線總指揮,俄烏戰場形勢發生變化,俄軍飛彈部隊開始著重打擊供電站、通信基站、鐵路等烏後方民用設施,試圖推進戰爭進程。但在西方制裁下,俄軍是否有足夠多的新銳飛彈來維持作戰,似乎成為了一個問題。
據ABC等美媒報導,在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普京再次臨陣換帥後,俄軍重啟了對烏後方目標的大規模飛彈攻擊,僅10月11日一天,就發射了84枚巡航飛彈,但在聲勢浩大的攻擊背後,俄軍庫存戰術飛彈不足的問題也再度顯現。
自開戰以來,俄方其實使用了不少戰術飛彈。在開戰初期,俄軍用戰術飛彈作為敲門磚,對基輔等地進行了一系列打擊。烏軍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俄軍至少發射了1300枚各類飛彈。
除了數量多,俄軍動用的飛彈型號還很雜,海基的「口徑」、陸基的「伊斯坎德爾」、空射的Kh-101、「匕首」等都有出現,但使用頻率一直在下降。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由於「伊斯坎德爾」等新銳飛彈裝備俄軍時間不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耗後,庫存已較為緊張。
烏軍方給出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開戰之前,俄軍應該有900枚「伊斯坎德爾」、500 枚「口徑」、Kh-101和Kh-555共有444枚。在經過近8個月的消耗後,俄軍現在手裡大概只有124枚「伊斯坎德爾」、272 枚「口徑」、Kh-101和Kh-555則還有213枚。當然,以上數據是否真實,還有待驗證。
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由於新銳飛彈數量不足,俄軍其實更多地依靠蘇聯時代留下來的庫存來進行戰爭,KH-22、KH-55等服役數十年的老款飛彈都已現身戰爭出現。除了動用庫存,俄軍還開始讓S300防空飛彈「轉崗」,承擔起了部分對地打擊任務。
這些都可以從側面顯示出,俄軍現在確實出現了新銳飛彈武器不足的問題。但在精度和打擊效果上,庫存的老一代飛彈和「轉崗」的S300,自然都比不上新一代飛彈。俄軍工部門的產能恐怕又很難在短時間內補足消耗。
對於具體的飛彈產能,俄方一直諱莫如深,拒絕公布相關數據,只是一再強調,俄軍工部門產能足夠。但實際情況,可沒有俄方說得那麼好。俄羅斯的飛彈技術與蘇聯一脈相承,但在蘇聯時代,承擔戰術飛彈推進系統研製任務的不是俄羅斯,而是烏克蘭。蘇聯解體後,俄方花了很長時間,才在國內建立了新的研發與生產線,但產能無法與蘇聯時代相比。
還有一點是,由於蘇聯此前在電子領域的科技樹點歪了,使得獨立國協國家在晶片領域普遍落後。在此情況下,俄方必須從國際市場上,獲取新一代高精度飛彈所需的晶片元件。而在西方制裁下,俄方現在很難拿到新的晶片。雖說普京政府有可能在開戰前存了一些,但長此以往,最終必將影響產能。
對於俄方的飛彈產能,西方陣營雖然說法不一,但大都認為產能不高。有法國軍方人士曾表示,在開戰前,俄方的飛彈產能大概在每年100到200枚之間。當然,在目前西方的輿論背景下,這個數據肯定低於實際數字,但就算是把這個數翻一倍,再加上俄軍工部門在開戰後宣布增加的產能,俄方的年產量也就是五六百枚,一個月生產的飛彈,還不夠幾天用的,補充速度根本跟不上消耗速度。
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俄軍飛彈產能上不去,更主要的還是錢的問題。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比起大炮,飛彈的花費可要高多了。以美軍的「戰斧」巡航飛彈為例,每枚造價最少84萬美元。在全球範圍內,「戰斧」又已經算是比較便宜的飛彈了。俄軍的「伊斯坎德爾」等新銳飛彈,單價至少200萬美元一枚,此前甚至有消息說,被俄軍視為撒手鐧的「匕首」高超音速飛彈,單枚造價高達千萬美元,使得俄軍輕易不會動用「匕首」。
這樣算下來,俄軍進行一天大規模的飛彈襲城,就等於是扔出去了數千萬美元。而對於普京政府來說,這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要知道,在戰爭爆發後,俄方雖然利用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大賺了一筆,但因西方制裁,俄羅斯其他經濟部門都困難重重,使得俄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大幅下降。以今年7月為例,俄政府的財政收入為1.76萬億盧布,約合280多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6%。
更重要的是,一個月280多億美元看似不少,但俄政府的花銷同樣也不少。今年4月,普京政府的月軍費開支達到了上百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28%。在徵召的30萬預備役部隊拖入戰場後,軍費支出只會更多。
更不用說,面對西方的制裁,俄政府不可能將手中的錢全用到戰爭上,而是需要在經濟、民生等領域花不少錢,以穩住國內局勢。這種國庫和彈藥庫雙雙見底的情況,也就能夠解釋,為何俄軍飛彈襲城戰的強度會不斷下降。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這場戰爭都已經進入了一個比拼耐力的階段。但對決並不是在俄烏間展開,而是俄羅斯對抗烏克蘭及其背後的整個北約集團。因此,俄方如果不能儘快結束戰爭,等到蘇聯時代的武器庫存耗盡,以及西方對烏援助的繼續擴大,更大的難題或許也將在此之後陸續浮現,給普京政府帶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