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陷入困境 朔爾茨想到中國,默克爾的對華政策 必須延續下去

德國陷入困境 朔爾茨想到中國,默克爾的對華政策 必須延續下去

俄烏衝突持續至今,除了俄烏兩國受到重創,全球損失最多的國家之一當屬德國。俄烏衝突後,德國的能源供應最先受到直接影響,原本按照德國前總理默克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設想,德俄通過兩條北溪管線加強戰略合作,一方面能夠推動俄歐關係再上一個新台階,另一方面德國將成為歐洲能源的中轉樞紐,在與俄羅斯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德國的領導力。

(德國總理朔爾茨)

誰料北溪管線被炸毀,波蘭與挪威的天然氣管線卻風景這邊獨好,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波蘭有可能替代德國,成為歐洲天然氣的中轉樞紐,考慮到歐洲能源依存度非常高,波蘭的影響力也將隨之上升,進而影響到德國的地位。其次,德國提出的歐洲戰略自主也已經化為泡影。俄烏衝突導致地區形勢迅速緊張,德國作為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戰敗國因歷史原因無法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法國的經濟實力又支撐不起龐大的軍力開銷,歐洲只能讓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深度介入,使得法德共同努力的戰略自主付之東流,反而強勢支持美國介入的東歐國家影響力有所上升,其中的代表就是波蘭。

(德法在俄烏衝突中不得不面臨被動局面)

 

 

可以說,目前德國已陷入困境。在經歷了10個月左右的徘徊後,德國總理朔爾茨終於下定決心,將目光轉向中國。近日,朔爾茨在參加柏林機械工程峰會時表示,全球化給更多繁榮帶來可能,堅持全球化,反對脫鈎才是正確的道路,他明確強調德國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展開貿易。另外,歐洲媒體報道,朔爾茨很有可能在11月3日到4日訪華,看來朔爾茨已經醒悟,中國才是更好的合作夥伴。

此前,朔爾茨政府的高官不時發出對華強硬言論,朔爾茨雖也曾澄清德國沒有意願與中國脫鈎,但態度並不堅決,從猶豫的態度中不難看出其本人也在搖擺。但幾個月來,種種被動情況疊加,令其看清了德國的現狀。

 

俄烏衝突蔓延至今,明眼人都看得清楚,看似是俄羅斯威脅了歐洲的安全,但實際上得利的一直是美國:德國高價進口能源讓美國賺得盆滿缽滿,德國抓在手裡的歐洲領導權被美國又搶了回去,德法強調多年的歐洲戰略自主已經名存實亡——美國成了大贏家,歐洲卻賠得血本無歸。

與美國相比,中國對德國的影響顯然是更加積極的。德國機械製造有80%向中國出口,德國產業與中國高度嵌套,當全歐洲都在號召與中國脫鈎的背景下,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仍然頂風而上,在中國廣東湛江投下100多億歐元的巨資,建立化工基地,目前德國汽車巨頭還高度參與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中德合作發展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

最重要的是,德國看到如果不顧一切跟着美國走,最後的結局一定是「美國吃肉,德國舔盤子」。但如果採取更積極的態度與中國合作,那麼德國一定能與中國利益共享。中國人講究「言必信,行必果」。此次俄烏衝突更加證明中國人是靠譜的夥伴。所以,遵循默克爾時期的對華政策顯然更符合德國利益,表明德國政府的立場,延續這一政策應該會成為朔爾茨未來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ranslate »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